我们举杯

 写给一位我所尊敬的老师 

 

"如果在节日里

有几个好朋友

和我们欢聚在一起

让我们回忆起

最珍贵的一切

唱起那愉快的歌..."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每每唱响总会唤起你内心一些渐渐远去却又难以忘记的回忆?这首名为“我们举杯 "的苏联歌曲于我就是这样的一首。往往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耳边会忽然回响起它的旋律,于是一个微笑的面容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总有一种冲动,希望再做一回学生,上一堂我喜欢的马老师的俄语课。

            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开始缓和的时候,我所在的中学也应景开始了俄语的教学。之所以说应景,是因为学校根本没有相应的师资准备, 只因时势所趋,就匆忙间开设了俄语课。我们初一新生共四个班,一半儿就这样无辜地被分配了学俄语,另一半则学英语。  开学之初,教我们的是一位身材矮小, 讲话时嘴里总好像含了块儿糖似的的中年女老师。对她的背景我不甚了解,同学们私下议论说她曾在另外一所中学教英语。便在心里暗暗纳闷儿, 这种发音都说不上很清晰的人怎么当的外语老师? 也许是她俄语不够精到,也许是课讲得无聊,课堂上我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有一次居然趴在桌上睡着了(为此我后来好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有愧于她)。然而没过多久,她正在上中学的女儿被诊断得了白血病,她便告假回家带孩子治病去了。学校无奈,情急之下找来了一位西外俄语系大四的学生应急,怎奈这位风流倜傥的新老师无志于教书育人,只把代课当成了赚取外快的平台。上课经常姗姗来迟不说,四十五分钟里一半时间都在吹牛。眼看初一要结束了,我们这两个俄语班进度才完成了一半,远远落在英语班后面。学校这下真急了,恨不得时间倒流,我们这两个班能退回去重学英文。马老师就是在这当口救星般地出现的。

            第一次见到马老师是初中二年级开学的那天。见识过了前面二位, 说实在的,我真没敢对新来的俄语老师有什么特别的期待。直到他信步走上讲台,带着那个年代在老师们脸上很少看得到的亲切的笑容,跟大家用俄语打招呼,并顺手用近乎完美的板书写下他的名字时,我才重新建立起对俄语课的些许信心。接下来便是几分钟的俄语开场白,我们傻傻地坐在下面,一句也没听懂, 倒是被他浑厚悦耳的男中音深深地吸引住了。摸爬滚打地学了一年的俄语,我们终于感到了那么点儿俄语的韵味,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傻笑着仿佛在说,俄语听起来原来是这样的啊。 后来才知道,马老师是六十年代初西外俄语系的高材生,曾经的留苏预备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弄人,由于不良的家庭成分,加上后来中苏关系骤然降温,他留苏的愿望终究是个未圆的梦。直到九十年代,一个民间文化贸易组织请马老师当翻译,他才有机会第一次踏上那方他魂牵梦绕几十年的土地。马老师出身穆斯林家庭,爷爷和父亲都是阿訇。 这从他的外表和姓氏也能猜出一二(马姓是西安穆斯林的大姓)。他有着与汉族不同的独特的外貌和卷曲的头发,英俊中透着浓浓的书卷气。马老师西外毕业后,因为俄语在当时已被打入冷宫,他学无以用,只好去中学教语文。然而二十年间他从未间断过俄语的自修,亦读遍了俄国文学经典。直到八十年代,中学恢复了俄语教学, 他听说我们学校急需老师便来应聘,才有了我们一段师生缘。如果说一不留神学了俄语是我们的不幸,那么遇到马老师却又是我们的幸运。

  开学后短短的几周里,马老师便让我们喜欢上了俄语课。以他的博学,他的热情,还有他富有感染力的性格。他先是抱来了一大本俄语人名辞典,给我们每个学生起了一个俄语名字。 上课时大家彼此间只称呼俄语名字,什么娜答莎,安娜,尤里,谢尔盖,十分有趣。还记得他给我起的名字是娜杰日答,俄语意思是希望。虽然知道我们很多时候听不懂,可他还是坚持俄语授课, 而且不厌其烦地翻译解释给我们听。一年下来,我们不仅听懂了,居然也能自如地用俄语应答了。

  马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大半生怀才不遇,却没有因此怨天尤人。他的课总是那么生动有趣,不仅讲生词和课文,更介绍俄国及苏联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给我们。就是在那时我读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契可夫,妥斯陀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并从此爱上了俄国文学。马老师喜欢朗诵, 记得有一次学到高尔基的故事时,他用家里的录音机录了他用俄语朗诵的“海燕 ”,配上音乐,让我们着实见识了朗诵带给人的震撼。他还是个出色的歌手和手风琴手,每次班里的新年晚会上都少不了他自拉自唱,三套车,喀秋莎,孤独的手风琴,还有那首上面提到的,他最喜欢唱的我们举杯,都深深地打动过我们每一个人。

            高一时,马老师在一篇俄语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导,为我们排了一出俄语话剧。 说的是俄国沙皇时代,发生在一个革命工人家庭的故事。记得我在里面扮演一位俄国老妈妈,有一段三分钟长的独白。那些日子里,每天一放学,大家就兴奋地张罗着练习排戏,平淡的生活陡然增添了不少生气。话剧所需的布景和服装也都是由我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的。新年前,我们为全校师生表演,大受欢迎。紧接着又参加了全市中学生文艺比赛,我们的俄语话剧一鸣惊人,获得了第一名。清楚地记得临近新年,那天外面下着小雪,比赛结束后,马老师请我们一班学生去吃羊肉泡馍庆祝成功。从来对羊肉敬而远之的我居然吃了满满一大碗。

            高二时,马老师在外院借到了一部苏联电影胶片,电影名字忘了,只记得讲的是一位勇敢的苏联女大使的故事。马老师兴奋地自己出钱租下了学校附近一家规模不大的影院,给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专场放映了那部电影。第一次看原文电影,大家高兴极了,只可惜语速快,加上没有字幕,我们只抓到只言片语。过后,马老师又把影片中一些精彩道白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耐心地讲解给我们听。

            高三时我得到了全市中学生俄语比赛一等奖,又赴北外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俄语培训。临近高考报志愿时,马老师曾试探地问我是否考虑选学俄语专业。那时的我一门心思只想学新闻,连想也没想,便稀松平常地回答说不会。马老师脸上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失望,却依然笑着说没关系。多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件事来,总有那么一点儿歉疚。不是因为没有听马老师的建议,更因为我那不近情理的拒绝的方式,哪怕说一句考虑考虑也好啊。值得安慰的是我们年级有三位同学报考了西外俄语系。一位毕业后去了俄国,一位留校执教,另一位几年后考研去了外交学院。

            最后一次见到马老师,是03年带女儿回国探亲时。请他和七八位同学在老孙家(西安最有名的羊肉泡馍馆)小聚。回国前,我特意去了丹佛一家俄国人开的书店,淘来一本普希金诗集和一张拉赫曼尼诺夫的交响乐CD送给马老师。之所以说淘来,是因为那里大多是年轻一代俄国人喜欢的流行小说和音乐,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一点儿传统的,有着时代印痕,可以回味的东西。

            03年一别,便再也没有机会见面。然而总相信缘分,觉得师生的缘分是一生一世割舍不断的。纵然相隔万里,纵然此去经年

 






海云 (2012-09-07 02:16:38)

好的老师终生难忘啊。

雨曦 (2012-09-07 02:23:50)

真快啊,海云。谢谢你教师节征文的提议,让我有机会把心里的话跟老师说出来。

海云 (2012-09-07 02:26:37)

春阳的好主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两位这一生难忘的好老师。

雨曦 (2012-09-07 02:31:52)

那就谢谢春阳啦!

阿朵 (2012-09-07 02:39:10)

是啊,借这个教师节的机会,回忆一下自己的好老师,真好!

祝福你的老师!

春阳 (2012-09-07 02:40:54)

好快的手啊,谢谢雨曦支持。

雨曦 (2012-09-07 02:42:38)

谢谢阿朵!

雨曦 (2012-09-07 02:47:31)

春阳,拜读了你写的武大校庆的文章,三十年后的问候,让人感动。

雨林 (2012-09-07 10:17:13)

“师生的缘分是一生一世割舍不断”,谁说不是呢。

海云 (2012-09-07 12:07:40)

雨曦,本月22号周六,在我家,新洲文友中秋诗会,你来吧,我介绍你认识新洲的文友们。

天婴 (2012-09-07 19:42:13)

谢谢雨曦,你的文章不但带我思念生命中的恩师,也让我回味西安的味道。

雨曦 (2012-09-08 01:15:11)

好啊,一定去!

雨曦 (2012-09-08 01:23:43)

谢谢雨林的共鸣

雨曦 (2012-09-08 01:30:38)

天婴,也读过你回忆西安的一篇,于我心有戚戚焉。

86 (2012-09-08 08:20:08)

栩栩如生。感觉到这位老师是真的热爱他所长的俄语。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天地一弘 (2012-09-11 05:16:19)

为师生情谊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