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雪孩子’ VS.英国‘雪人’

这篇文章是受以下微博的启发

“严锋还记得雪孩子的故事吗?诗意的画面,动人的故事,无私助人与自我牺牲的精神。但这个故事如果在英国课堂上讲,就会有麻烦,因为里面有独自在家、点火烧柴、死亡这些少儿不宜的话题。这就是文化冲突和差异”。

童年的我,盼望下雪。下雪的时候,小伙伴们和我都异常兴奋。可惜江南很少下雪;即使下了雪也积不住,从来没有亲手堆成一个真正的雪人。

但梦想一直在那里:在玉树银花之间, 滚晶莹的白雪为球,以胡萝卜为鼻子,装两个煤球当眼睛,再插上树枝作手臂,一个属于自己的雪人就诞生了。这一定也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吧。有哪个小孩不喜欢雪人呢?也难怪雪人的形象在儿童作品中常常可见,而中英两国刚好各有代表作。

严主编提到的"雪孩子"是1980年上美厂出品的中国动画片。讲的是兔妈妈为了出去找大萝卜,给小兔子堆了一个雪孩子。雪孩子和小兔成了好朋友,最后雪孩子舍已为人救出火中的小兔而化为一汪纯水的故事。应该是影响了一辈人的作品,可是我这个乡下小娘居然没有看过。于是在网站上找了一下,补补课。(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5MTMzMDY0.html

动画的笔触很有中国特色。小兔子和雪孩子在冰雪上共舞的一段,音乐悠扬欢悦。塑造了一个娇憨,乐于助人的雪孩子卡通形象。想想当时离文化大革命结束不过4年的时间,上美能创作出这样的动画片实属不易。

不过看了以后,觉得不单单是给孩子的童话,简直是写给成人的寓言–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风险是很大的。到今天有几个成人看出这层寓意? 80年代,你我都是挂着钥匙的孩子,今日中国至少有两千万留守儿童。

而”The Snowman/雪人” 是一部英国的经典童书。原作者名为Raymond Biggs, 出版于1978年,全书没有文字,只有图画。1982年,这本书被改编成26分钟长的动画片(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NTc1NzY=.html ),随即获得学院奖。之后,每逢圣诞新年时节,英国电视台就会播出,可谓是家喻户晓。全片依然一语不发,但创作者通过音乐的烘托和细节的呈现,一点一点描绘出小男孩与雪人之间的友谊,和小男孩的梦幻之旅。小男孩如何在父母睡着之后,邀请雪人进屋,给雪人穿上父亲的衣服;如何一同飞过英伦三岛找到圣诞老人,如何在雪原的深处与雪人部落尽欢跳舞。小男孩带着满足的微笑回到家,进入梦乡。第二天,阳光灿烂,雪人消融,诶,“ 惆怅旧欢如梦“。

当小男孩和雪人在空中飞翔时,主题歌曲"Walking in the air/漫步云端” 响起。 动画片中原唱者是Peter Auty, 但Aled Jones的演唱版本如今更为人所知。我是成年后看的"walking in the air” 的MTV,梦幻的场景,优美的歌词,清彻的歌声,久久难忘。

撇开创意,绘画的精美程度不谈, 这两部几乎是同一时代,同一主题,长度也差不多的动画片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意识形态。“雪孩子”是从一个大人的角度讲故事,用心良苦地暗示鼓励孩子要“无私助人与自我牺牲而英国的“雪人” 就仅仅是一个孩子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尽情欢舞。

年轻的父母们,你觉得你的孩子会更喜欢哪一部作品呢?(我很期待他们的答案呢。)

当你为孩子读“雪孩子”时,不妨问问自己:

  1. “胡萝卜”和孩子哪个更重要?
  2. 你去更大的“胡萝卜”的时候,是否会置孩子于险境?
  3. 你不得已去找“胡萝卜”的时候,有没有教孩子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严主编的这条微博貌似有两处不当:

1.儿童作品中的“无私助人与自我牺牲” 值得赞许。

不教孩子“自我牺牲,舍己为人”,教孩子们“如果不安全,就不要做”,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教他们在确保自己的安全之后,才用头脑去帮助别人,千万不要意气用事,以身涉险。司马光砸缸是智慧,赖同学救火是悲剧。

再说,一个不能保证未成年人安全健康的社会是有病的,一个让未成年人去拯救他人生命和财产的社会是可耻的。

2.英国小朋友的课堂里不能讲“独自在家、点火烧柴、死亡” 之类的禁忌。 “雪人”讲的就是小朋友如何独自去寻欢,“哈利波特”里没有死亡?这不是讲什么,而是怎么讲的问题。

归根到底,看待和评价儿童作品的准绳什么呢? 是教育目的,美德;还是想象力,童真,人性。

有人说过,"凡是以教育为首要目的的儿童书都是失败的"。这话可能有点极端,可事实却证明童书中的想象力,童真,对人性的揭示,幽默感,远远比所谓的"教育目的"更重要,也更深入人心。(如,十大最受欢迎的英国童书)

太久以来,中国人似乎习惯了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能力呢?对我们的孩子,不可以就纯粹地讲一个或美好或奇特或好玩的故事吗?

文化差异在以上两部儿童作品中显而易见,也会在读者的看法中昭然欲出了。

PS:严锋,1964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普杂志《新发现》主编。

PPS感谢杨主编提供这么好的跨文化比较素材。感谢微博。哈哈。






雨林 (2012-08-19 16:57:05)

发人深思。

海云 (2012-08-20 01:46:09)

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差异。

天地一弘 (2012-08-20 02:15:48)

是啊,中国人喜欢把单纯快乐的童话故事成人化了,于是使得童话有了更多的无奈。

予微 (2012-08-20 06:44:28)

想起台湾的画作家“几米”说的,父母都不相信童话,却偏要给孩子讲童话。因为中国的童话,是成人的教条编导出来的。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2-08-26 00:17:54)

成人教条编导出来中国童话,此乃今古文吏之痼疾。

施乐遥 (2012-08-27 09:38:04)

听说,‘雪人’的作者就是几米的偶像呢。:-)

施乐遥 (2012-08-27 09:38:47)

谢谢各位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