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踏歌行 —— 花开花谢(8)

鼓楼踏歌行 —— 花开花谢(8)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唐)】

 

一九七三年的四月三十号,南京市的鼓楼广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着歌曲: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历史上俗称新三届的南京市首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干革命的出征欢送大会。

 

一辆又一辆的解放大卡车,排成了长队,每辆车的两侧都披挂了红绸标语:“无限忠于毛主席!上山下乡干革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

车上一圈站立的是胸前佩戴着大红花,即将奔赴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车箱中间堆放着各人所带的行李。一些知青正与车下的亲友做着告别。

“宝儿,到了地方别忘了给家里写信,爸妈惦记着呢!”“放心吧,妈,我到了地方一准给家里写信。”

“丫头,到生产队干活时多看着点自己,别太累着了。”“妈,你别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小健,爷爷在你的行李中给你准备了一个护肩,农村挑担最容易磨破肩膀,一定要把护肩给戴上。”“好的,爷爷,我会戴上的。您老自己多保重!”

车子还没有到出发的时间,车上的知青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有的知青正与身边的左邻右舍互相介绍着自己的姓名,来自哪个学校,家住在哪个街巷。孟方和许莹这辆车上,有一位姓裴的知青,今天是裴家弟弟来送哥哥出发的。在车上,裴家哥哥正和许莹说着话:“这位女同学你是住在哪里的?在哪个中学念书?我怎么看你有点眼熟嘛……”

许莹礼貌的微微一笑说道:“嗯,我看你也感觉有些眼熟,以前似乎见过面。我住建邺区昇州路泰仓巷,我在建邺中学读书。”

裴家哥哥不禁拍手笑道:“哎呀,巧了,我也住泰仓巷,也在建邺中学读书,怪不得我们感觉面熟呢。你住泰仓巷几号啊?”

许莹说:“我住泰仓巷靠北边189号,你呢?”

裴家哥哥说:“我们家住泰仓巷靠南边14号,我们两家虽然在一条巷子里,但隔得太远,所以平时交往少,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觉得眼熟。”

许莹说:“今天一同出发下乡去当知青,也算是一种缘分喽……”

就这样,裴家哥哥和许莹算是认下了街坊邻居。

 

说起来,裴家的父母亲原本是战争中逃难到南京来的农民,1949年以后,经过社会二十几年的变迁,终于在南京这个城市落下了户口,成为了正式的居民。虽然居住地泰仓巷是个贫民窟,裴家住的房子更是破破烂烂,但好歹是城市居民有工作领工资吃商品粮的,裴家的父母亲还是认可了这个可喜的变化。想不到几年以后,自己的儿子又失去了城市居民的户口,重新成为了农民,裴家的父母亲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最初,裴家的父母亲是坚决不让儿子去农村插队,可是架不住街道革委会和居委会大妈的反复各种手段做工作,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使再不愿意,被逼无奈也只能看着儿子去了农村。

 

裴家哥哥后来分配在余殿大队小张村插队落户,和许莹、孟方他们将要去插队的关口张村隔着不太远。因为有着街坊邻居的关系,又是中学校友,所以在以后的插队生活中,两下里来回串的比较多,大家关系相处的非常好,这是后话。

 

孟方来到鼓楼广场想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和自己一中的同学告别。他找到了自己同学乘坐的大卡车,一番拥抱握手,依依惜别。学校生活,告一段落,同窗五年,情同手足,从此南北,分道扬镳,长江为界,隔水相望,同学兄弟,难舍难分,此去经年,泪语凝咽,那是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大家一再相互嘱托要多多写信联系,无论如何都别忘了自己的老同学。看看时间不早了,广播喇叭里已经在提醒大家最后检查自己的行李,送别的亲友退后到安全距离,车队马上要准备出发了,孟方这才依依不舍的回到了自己的大卡车上。

 

此时的孟方和许莹靠前并排站立在一辆卡车的头部,风儿吹动着胸前大红花的飘带,孟方的情绪也有些类似红飘带那样在空中飞扬。

早晨,爸爸妈妈和妹妹,拎着孟方不多的行李,把他送到了街道革委会办事处的集合地点。孟方就坚决要求他们到此为止:“爸,妈,小妹,你们谁都别再送了,回去还要上班呢。你们不去我心里踏实一些,你们去了我反而……。你们得相信我已经长大成人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无论有什么事情我都能应付,你们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 见孟方态度斩钉截铁,妈妈只得叮嘱他:到了地方,马上写信回家报个平安。

 

18岁的青年小伙子,告别了与同学朝夕相处的校园,结束了学生生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今天的孟方,正是生龙活虎,精力旺盛的初生牛犊,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好奇和期待,尤其是第一次真正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要独自去社会上闯荡,好似雄鹰初展翅,蛟龙乍入海,心情是有些激动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着期待和向往。他满脑子的都是领袖教导,加革命理想。离开学校时,校革委会给每一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赠送了一套四卷《毛泽东选集》,更是成为他听毛主席话走革命路的强大动力。现在有机会上山下乡干革命,战天斗地立新功,正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此时的孟方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未来的农村生活,不存在任何忧虑,只有振翅欲飞的冲动。还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呀……

 

许莹也是只让爸妈小弟把她送到街道革委会办事处集合地点就坚决地让他们回去了,她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那是资本家和国军遗属的爸爸妈妈。许莹到底是女孩子,也可能多年来家庭环境以及在社会时代遭到的境遇,带给她的是多于其它年轻人的压力和担心,或许还有早于同龄人的成熟。此刻,尽管广场上锣鼓喧天,喇叭高唱,人群鼎沸,她可没有孟方那样的激情飞扬,内心里仍然是忧郁和担心。一声不吭的看着周围的一切,想象着将来可能的生活、劳动情景,许莹忧郁的脸默不作声,似乎有一种“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惆怅。

就在孟方他们的车子已经点火发动,隆隆声中准备出发的时候,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位白发老奶奶,两手拉住车厢,一声长哭:“娟子啊!你怎么舍得丢下奶奶?去农村那么山高水远的地方吃苦受罪呀?老天啊!奶奶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娟子你呀……”

“奶奶……”车箱里一位女生,一下子脸涨的通红,窘迫又带着埋怨的神情中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位叫娟子的女生,是建邺五中的一位应届高中毕业生。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按照当时的政策是可以留在城市里不用去农村插队的。自从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革命号召,娟子就在学校里表示要听毛主席的话,主动要求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干革命。学校的老师劝她说,你是独生子女,政策允许可以留在城里进工厂当工人,你又是女孩子,去农村当知识青年,一定要三思啊!可是,老师越是劝她,娟子上山下乡做知识青年的决心就越大,她在学校里咬破手指写下了血书:“坚决听从毛主席的号令,到大有作为的广阔农村去干革命!”五中的校园里,娟子的血书背衬一张大红纸贴在学校公示栏里,校革委会给娟子披红挂彩,敲锣打鼓进行了隆重表彰,号召全校应届高中生向娟子学习。这下子,娟子下乡插队的革命意志就更加坚定了,她背着爸爸妈妈偷偷的拿出户口本到街道革委会办事处把户口迁了,并且在家里一直悄悄的准备着自己出发的行装。直到快要出发的前两天,娟子才把这个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无奈木已成舟,爸爸妈妈拗不过娟子的坚定革命意志,只好同意了她的决定。可是奶奶现在年过六十,从两岁起就一手把娟子带大到高中毕业,从小到大都非常疼爱娟子,所以娟子要去插队落户的事情就一直瞒着奶奶,直到娟子今天要走了,奶奶从街坊邻居的口中知道了消息,这才心急火燎的赶到了鼓楼广场。

 

还没等车上的知青们与车下的送行家属楞过神来,斜刺里已经冲过来两位维持秩序的警察,不由分说,一人架起奶奶一只胳膊,就把奶奶拖到了人群的后面,“哇……”的一下,车上的娟子哭出声了,眼泪哗哗的往下淌:“奶奶,娟子走了,您老自己要多保重啊!”……

 

目睹此情此景,周围交声喧嚷的送行人群,一下子静了下来。车上带着大红花的高中生们,也有些神情沮丧,陷入沉默。孟方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人群后面正被人扶着劝解的奶奶,许莹轻轻叹了一口气。

 

上午十点整,欢送知识青年插队落户的车队出发了,长长的车队,分两路行进,一路向南驶向江宁县的方向。孟方他们这一路向北驶向江浦县方向,车队行驶过了中山北路,上了南京长江大桥,孟方和许莹他们的车辆,过江后沿着浦珠公路穿过了江浦县城,又继续沿着一条曲折山路翻过了密匝匝树林和黑沉沉群峰相拥的老山黄峰岭,继续向山泉公社驶去……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图片均来自网络,特致谢意!)






若敏 (2022-11-20 16:21:21)
谢谢分享,图文并茂!一段难忘的记忆
鐡手 (2022-12-17 12:27:34)
谢谢若敏的鼓励!向你问好!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