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巴尔干09: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文/贝楠 2022年9月11日

 

从北马其顿的圣瑙姆修道院出发,沿着奥赫里德湖畔继续前行,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越过边境,来到我们巴尔干之旅的第四个国家 -- 阿尔巴尼亚(Albania)。

导游告诉我们,再有一个多小时就到首都地拉那。问我们去地拉那吃午饭还是在路上吃。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路上吃。

导游有点为难,说,路上没有什么像样的餐馆。我找找看吧。

不一会儿,他将车子停在了湖边的一栋楼房前,像是很高级的餐厅。他让我们先看看价格,再决定要不要在这里吃饭。

餐馆很大,没什么人。我们要了菜谱,看价格。其实也看不出什么。在外旅游,价格如果不是太离谱,我们都能接受。

问清楚了1美元可以换100阿尔巴尼亚货币列克。菜谱上的菜大都是10美元左右,很好的价格,不离谱。

不知导游为什么让我们看好价格再决定。可能这里的价格对于阿尔巴尼亚人算高的吧,毕竟阿尔巴尼亚人平均月收入只有600多美元。

阿尔巴尼亚的第一餐,饭菜很合口。

邻桌的几个食客从我们一进门,就盯着我们看。后来一老头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答,美国。又问原籍哪里 –- 这是我们早已习惯了的问话 –- 答,中国。

几个人都笑了。原来,他的中国太太跟他打赌,说我们是韩国人,她自然是输了。

老头和他的中国太太也是美国人,从爱荷华州来。老头祖籍是阿尔巴尼亚人。他和哥哥嫂子在阿尔巴尼亚买了房子,现在回来住一段时间。

老头是个话痨,去过中国,也去过罗马尼亚,就此和我们昏天黑地侃起来。

我倒是觉得很新鲜。因为我们到巴尔干来后,还没有遇到过美国人。而且我们在美国也从没有遇到过在美国生活的阿尔巴尼亚人。

这个餐馆位于奥赫里德湖边,湖对岸就是我们头天游览的世界遗产小城奥赫里德。由于奥赫里德湖归阿尔巴尼亚和北马其顿共同享有,它也是阿尔巴尼亚名下的世界自然遗产。

餐馆的门前竖立着三面大旗。红色的是我们都熟悉的阿尔巴尼亚双头鹰国旗。最左边一圈星星的,是欧盟的旗帜 -- 阿尔巴尼亚在2014年获得欧盟的正式入盟候选国地位。而中间的却是科索沃的国旗。

后来查询信息才知道,科索沃历史上曾是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长达五个世纪,后来才被强行并入塞尔维亚及南斯拉夫。现在,生活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占科索沃人口总数的约93% -- 那科索沃不就是阿尔巴尼亚嘛!

俺也就说个笑话。老太孤落寡闻,对这些国家的历史渊源一窍不通,也就是表示惊讶而已。没有挑动纠纷的意思哈。

 

吃过午饭,我们继续驶向首都地拉那。车子离开湖畔,进入群山,两边都是绿葱葱的山脉。

我们都知道,阿尔巴尼亚被称为“山鹰之国”,这不仅仅因为它的国旗上的双头鹰,还因为它是一个山地国家。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的77%都是山地和丘陵。

想起了看到过的一个阿尔巴尼亚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帝造物时,安排完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平原之后,手中还剩下一些石子儿,这时正巧来到阿尔巴尼亚的上空,于是他顺手就扔了下去,顷刻间石头子儿变成了绵绵起伏的山脉。这就是为什么阿尔巴尼亚到处都是山。

路边山脚下的住房,像是民居,瞅着还挺好的。

听说阿尔巴尼亚很穷。我们只是过客,匆匆驶过,并没有亲眼看到阿尔巴尼亚的贫穷。

临近首都地拉那,我们都很兴奋。我们这一代人对阿尔巴尼亚都很熟悉。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当我们风华正茂的时候,阿尔巴尼亚和中国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国家”。

我们年轻的大脑中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的电影。

王大明白又出馊点子,让大家说出看过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宁死不屈》,《海岸风雷》,还有《第八个是铜像》,别的就记不清了。

说到《第八个是铜像》,王大明白提起在内蒙兵团的指导员通知大家,“今晚演电影,《第八个是铜人儿》”,还学着指导员的山东口音,将“人”说成第四声的“人儿”。大家哄笑。

在一路笑声中,我们很快到达地拉那。一行人跟着导游走向市中心广场。

最先看到的是这个塑像。这是苏莱曼·巴尔吉尼(Sulejman Pasha Bargjini)。他是阿尔巴尼亚族的将军,贵族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1614年,苏莱曼在地拉那定居,并将此地建设成为阿尔巴尼亚的中心城市。

在中心广场前面的小花园里,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友谊纪念碑(Friendship Monument),背后是TID 塔摩天大楼。

这座友谊纪念碑是地拉那著名的地标。这是科威特向阿尔巴尼亚公民捐赠的纪念碑,它以科威特国家的国旗颜色绿、红、白、黑为主体,纪念两国之间自1968年以来的友谊与合作。

远远地看到了一座清真寺,心中诧异,阿尔巴尼亚是穆斯林国家吗?问王大明白,他也不知道(竟有他不知道的事儿!)。问导游,导游说,当然,阿尔巴尼亚是穆斯林国家。

俺们从小就知道阿尔巴尼亚的“明灯”啦,“兄弟”啦,《宁死不屈》啦,不知道阿尔巴尼亚有穆斯林。唉!真是孤落寡闻啦!

后来查询到,在阿尔巴尼亚,有一半的人口是穆斯林。由于上世纪阿尔巴尼亚执政党领袖霍查主张共产主义无神论,废除了一切宗教,我们才无从得知穆斯林在这个国家的存在。

而这个埃姆贝清真寺(Et’hem Bey Mosque),是一座奥斯曼时代的清真寺,是地拉那最古老、最有名的清真寺之一。但在社会主义政权期间被关闭了。

在1991年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制度垮台时,有1万多穆斯林聚集在这里实践他们的宗教,反对当局禁止伊斯兰教的法令。此事标志着阿尔巴尼亚宗教自由的转变。

终于来到了地拉那的中心斯坎德培广场(Skanderbeg Square)。这里是地拉那的中枢神经系统,地拉那所有道路都通向这个广场。广场以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Skanderbeg)命名

这里聚集了地拉那的主要古迹及重要打卡景点。广场的一面有一座斯坎德培纪念碑,它取代了社会主义时期这里矗立的斯大林的塑像。

广场的另一面是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Historical Museum)。

国家文化宫(Palace of Culture)与歌剧院(Opera House),还有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占据了广场的一面。

在“我爱地拉那”的牌子前留个影吧。

伫立在广场一角的地拉那钟楼(Clock Tower of Tirana)也是广场上的古迹,建于1822年。钟楼高35米,是当时这里的最高建筑。钟楼上的时钟随着历史变动不断更新。1970年,还曾安装过中国钟。

广场的周边也有一些政府机构。阿尔巴尼亚农业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Albania)的大楼色彩极为鲜艳。而C将军总是能够蹭到美女照。

广场边上有免费的饮用水龙头。远处的石凳上坐着几位老人。看样子,这是个退休人士喜爱的地方。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离广场不远的复活大教堂(Resurrection Cathedral)。

复活大教堂是东正教教堂,于2012年开放,以庆祝阿尔巴尼亚东正教复兴 20周年。

1991年,随着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垮台后,阿尔巴尼亚才有了宗教自由。不仅恢复了穆斯林,也接受其他宗教信仰。

至于这里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我们没和当地人接触,无从得知。就连喜欢用幸福指数的王大明白也不知阿尔巴尼亚人的幸福指数如何。

在街头偶拍当地人,也看不出生活好坏。

购物中心赶得上世界潮流。

来到市中心的步行街Rruga Murat Toptani。不知为何,这里悬挂着很多以色列国旗。可能是一个犹太人的节日吧。

这条古老的石铺步行街的名字来源于从18世纪到二战期间控制奥斯曼阿尔巴尼亚的托普塔尼(Toptani)家族。现在,这里还保留着这个家族的城堡,只不过已经用作餐饮。

王大明白注意到,满大街都是奔驰汽车。我记得看过的一篇文章提到,阿尔巴尼亚人对奔驰车情有独钟。而王大明白的结论是,这是前社会主义国家人的后遗症 –- 喜欢炫耀。

在地拉那匆匆游览了几个小时。我最喜欢的是这里的红绿灯。

看到了吧?不仅交通灯变色,灯柱的上端和柱子都变色。

我们在欧洲别的地方都没有看见过这种红绿灯。这才是欧洲的一盏“明灯”呐。

 

<< 上集:过客巴尔干08:北马其顿--骨头湾博物馆和圣瑙姆修道院
下集:过客巴尔干10:阿尔巴尼亚—克鲁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