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红:教育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

肖 红:教育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

引子:多年前,我因在《海外文轩》上读到桑妮写的一篇有关培养儿子成才的文章,故几天后我特意联系这位八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来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 女才子,希望她能接受我的采 访。桑妮听了我的介绍,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邀请。下面便是我们的谈话纪录。

 

Helen:桑妮,您好!今天,我想对您进行一次采访,好吗?

Parents:  好的。

 

Helen:首先,请问您是哪一年来美国的呢?读研学的是什么专业?目前所从事的又是什么职业呢?

Parents:八十年代我和先生从国内大学毕业后,先后来到美国深造。研究生毕业后,我们一直在高科技公司工作。现在我们在经营自己的科技公司。

 

Helen:哦,都有自己的科技公司了,真不简单!向您们表示祝贺啊!请问您们有几个孩子呢? 

Parent:我们有两个儿子。老大叫豆豆,是我们在美读研时出生的。时间过得真快,如今大儿子研究生已经毕业开始工作了,小儿子毛毛正在读高中。

 

Helen: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您们是否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养成某些良好的习惯,以塑造自己的独特性格呢?还是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

Parents:我们倒没有刻意地去培养孩子养成某些习惯,但是,我们却十分注重自己作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作用与影响。可以说在我们的俩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我们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等。

 

Helen:您们认为您们的俩个孩子各自在哪方面具有天赋,或个人兴趣与爱好在哪呢?

Parents:我们俩个都是工科生,所以孩子们跟着我们长大会接触到许多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与事情。比如,我们家的电脑是我们自己买零件组装的,有些家用电器不工作时也是自己动手修理。孩子们看我们做这些事觉得好奇,会主动来参与。所以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会给自己组装维修电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两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俩从小最喜欢的是电脑游戏,但他们却不像其他孩子,仅仅单纯地去玩游戏,而是对电脑游戏的编程产生兴趣。从而使得他们不仅在很小的年纪电脑坏了会自己修好,而且也从小学习自己编程制作电脑游戏。总之,我们的这俩孩子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同龄人。我们认为:这似乎并不算是他们所具有的什么天赋,而只是环境所致罢了。

 

Helen:读了您发表在万维网的博客文章“不玩游戏的小孩是傻瓜”。我真心地为您们高兴和自豪。从小就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成千上万,然而真正能够把这种迷恋变成职业的却少之又少。您们能否在此简述一下豆豆从迷恋玩电脑游戏到最终将计算机编程变成一种职业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Parents:好的。豆豆从小是个游戏迷, 家里各种电子游戏, 计算机游戏应有尽有, 有一些是我们作为生日礼物或圣诞礼物送给他的, 也有些是他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买的. 那时我们工作很忙, 晚上周末加班是常事, 下班回来又被小儿子缠住, 所以花在豆豆身上的时间很少, 他更是乐得我们不管他, 每天躲在自己房间里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问他功课做了没有, 回答总是早做完了, 什么时候做的? 在学校午饭时间或是在放学回来的校车上。可期末成绩单一来就露馅了, 不是功课没做, 就是做了没交, 明明我帮他检查过的功课到交的时候却找不到了。我们真担心他为玩游戏荒废了学业, 弄不好连大学门都进不去。

Helen:那么,您们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说教,或使了什么招,从而使豆豆开始重视自己的学业,不仅最终考上了大学,而且还为自己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呢?

Parents:这得感谢我们在国内大学教书的一位好友,他很会哄孩子。豆豆初中时我们回国拜访了这位朋友,他当时在大学计算机系教多媒体, 听说豆豆喜欢计算机游戏, 便带豆豆去他的实验室, 把他手下研究生做的课题给豆豆当游戏玩。豆豆一边玩一边对每个课题品头论足一番, 什么地方做得好, 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朋友居然称赞豆豆的见解很有独到之处, 豆豆更是对这个伯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临别时,那位朋友对豆豆说: “我教你两句话, 第一句, 不玩游戏的小孩是傻瓜。游戏多好玩呀, 傻子才不玩呢.” 豆豆听了笑着点头称是, 还得意地斜了我这个做妈妈的一眼。朋友继续说: “还有第二句: 光玩游戏不干其他事的小孩是大傻瓜。你想想, 这么聪明的小孩, 什么都不学, 光玩游戏, 把自己都浪费了, 你说是不是大傻瓜?” 豆豆此时不再傻笑了, 做出似乎若有所思之狀。这是豆豆第一次把游戏和大学联系在一起,原来游戏也是有学问的,上大学还可以学计算机。 

         上高中后, 不知是豆豆长大了, 还是伯伯的话让他听进去了, 他学习努力多了, 成绩也直线上升, 玩游戏的水平更是高了一个层次。先是计算机马力不够了, 他花了很多时间到网上查找各种配件, 给自己组装了一台全新的计算机, 花钱不多, 玩游戏的效果却比他所有朋友的机器都好。后来发现他认识的朋友里没人能和他的水平相比, 而他在网上打仗需要一队人马, 大家势均力敌才好玩。他雄心勃勃地打算建一个网站, 好在世界范围内招兵买马。可要建一个网站并不那么容易, 尤其他设计的网站五脏具全, 有会员登记, 论坛和留言板, 虽说有现成的软件, 但需要重新改装, 而且涉及网页服务器及数据库。这对于一个不懂编程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给豆豆大致讲了网站的工作原理, 又给他买了一堆参考书,他鼓捣了几个星期,  终于把网站弄成了。这之后,他对计算机编程开始感兴趣, 开始在学校选修有关课程。再后来他发现游戏领域有很大的商机,  便开了公司, 自封为老板, 像模像样地做起生意来。 生意忙时, 他还雇了两个同学做帮工, 居然赚了不少钱。

        他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报考大学,寻找工作机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时,豆豆报的是计算机系, 结果寄出的申请表没多久就都收到录取通知书。

        大学一年级快结束时, 豆豆打算找个暑假实习的工作。他的标准很高: 一定要做软件工程师, 稍微简单点的工作, 诸如质量检查或技术支持, 都看不上眼。在众多招收实习生的公司中, 只有三家符合他的条件。面试时, 人家问他是否做过自动化方面的程序, 他给人家讲他如何写程序使他的网上游戏自动操作, 昼夜不断, 而他本人则可照常去上课或作其它事情。意想不到的是, 面试的三家公司居然同时录用了他, 他最喜欢的那家公司为了能争取到他, 把工资提高了百分之二十。看到豆豆的进步, 我们总有一种侥幸过关的感觉, 当年那个只知道玩游戏的小孩总算没变成个大傻瓜。

 

Helen:恭喜并祝贺您们了!我想正是因为有您们做父母的很好地引导,从而使得豆豆一步一步地认清了自己所选择的学业道路和就业方向,并在大学一年级就获得了一份他理想中的工作。事实上,您们不仅目睹了自己儿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而且还收获了一份孩子从迷恋网络游戏到最终获得一份高薪职业的成功经验,不是吗?

Parents:的确如此。现在回顾豆豆的成长历程,似乎仍有许多的感悟与感想。

 

Helen:怎么样, 下面我们来一起谈谈您们的老二毛毛吧?想必他们俩人的个性会有一些或很大的不一样吧?

Parents:是的。两个虽都是男孩,有着共同的爱好,但各自的格性却截然不同:老大豆豆,大大咧咧,敢闯敢拼,平时我对他嘱咐督促得多一些;小儿子毛毛,个性比较内向,要求自己比较严格,我们只需点到为止,平时多以鼓励为主。

 

Helen:请问您们的俩个儿子在青春期有无什么逆反现象呢?

 

Parent:两个孩子和我这个做妈的关系还好,即使是青春期脾气大一些,也还算听话,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Helen:看来您这个做妈妈的还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通常能让孩子信服的家长除了给予孩子父爱或母爱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智慧的与自己的孩子交心,交朋友。只有当您对孩子尊重,信任了,孩子才会对您这个做父母的尊重与信任。是这样吗?

Parents:的确如此。

 

Helen:您们的两个孩子是否均属于目标性很强的孩子呢?

Parents:是的。我们的两个孩子从小就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了计划自己的生活。豆豆从高中直到研究生的最后一学期,每个学期的排课都会与我这个做母亲的讨论。小儿子在学业上有任何需要或帮助时,也会来找我商量或讨教。总之,两个孩子对待学业和事业都十分认真,很有进取心。

 

Helen:想必这些都是源于您们夫妻给予他们所做的表率作用吧!您们能否举例向我们描绘一下您们的两个儿子在某一时期的短期或长期计划呢?

Parents:好的。我分别举两个例子吧!

    首先,大儿子拥有他的长期职业规划是:1. 从高中起便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到中餐馆打工,自己办公司,积累工作经验;2.大学期间从一年级起到软件公司全职实习;3. 研究生时期到顶尖软件公司全职实习;4.毕业后从顶尖大公司底层做起,同时尽可能了解公司文化,市场,以及管理方式,便于以后向管理层发展。

    其次,小儿子的短期(即高中)学习计划是:把高中功课分成几类,分别对待:1.未来的专业课程:数学和计算机要选最难的课,争取在学完AP课后再多学大学课程;业余时间尽可能自学并参加相关的比赛来督促自己。2. 相关课程:物理,化学学完AP课程; 3.文科课程:英文,社会学都是高中毕业必须要学的,但他没有兴趣,只要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程度,不必学AP; 4. 其他选修课:音乐,美术,辩论如有兴趣可以学,但没有兴趣又不想努力的就不要学了,以便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有兴趣的计算机。

     以上便是两个儿子的学习和职业计划。

 

Helen:太好了,计划得都十分具体。您们的两个儿子之所以能如此地计划和规划他们的学业和人生,想必这些也与您们做父母的直接关心与参与有很大的关系, 对吧?

Parents:可以这样说吧。

 

Helen:两个孩子平时除了学习以外,喜欢交朋友吗?您们是否有意识地去带他们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或让他们去参加一些有关提高讲演和领导才能方面的课程或培训呢?

Parents: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或领导才能,但是,两个孩子很有主见。所以和同学们在一起总是出谋划策的组织者,当然干坏事也是挑头的。

 

Helen:你们老二毛毛现在读高中,请问老大豆豆毕业于哪所大学呢?在学校里学的又是什么专业呢? 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你们豆豆在大学或研究生的生活呢?

Parents: 好的。豆豆曾在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学习过七年,在那先后拿到计算机学士,计算机硕士,以及技术管理的证书。

 

Helen: 豆豆是否从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如他计划的)为暑期寻找工作呢?

Parents: 是的。儿子大学四年,除了课堂上学的书本知识,他的经历还是挺丰富的,其中一整年的实习对他的影响最大。当初选中这所学校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他们的co-op program。学校认为把书本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到的技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我非常赞赏这种观点,儿子听说大学期间就可以全职工作,更是跃跃欲试。看得出学校的确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由专人定期办讲座为学生讲解找工作的步骤,指导学生写履历,安排校园面试。他们对用人公司要求也很严,力争做到专业对口,每学期实习结束,学校要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学生在实习中学到专业知识。参加co-op program的学生必须成绩优良,在同一家公司全职实习三学期以上,而且不能只做时间最短的暑期,一般要求学生在二三年级间一学期工作,一学期上课。儿子有幸被一家很不错的软件公司录取,暑季,春季,秋季三学期,做了整整一年的软件工程师。巧的是,带他的师傅就是他的同系校友,比他早毕业十年,而且在校时也参加过co-op program,所以对他的需求了入指掌。实习期间,师傅对他非常关心,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去餐馆吃中饭,还时常听取他的要求,为他调换有一定难度的工作,让他不会感到枯燥。师傅不但在工作中给了他不少指点,连回学校要修的课程都提供了建议。实习结束,公司明确表示:毕业欢迎到我们这来工作。大学毕业前他还接到那家公司的通知:公司现在正招人,希望他能去。儿子不想去,他和我商量:如果我现在去那工作,十年以后也就干成像我师傅现在这样。我还是想多学点专业知识,争取做难度更大的工作。

         儿子一向贪玩,不喜欢读书,倒是这段实习经历,促使他产生了深造的愿望,这是实习的意外收获。

 

Helen:从以上您所介绍的,我可以看出:您和您先生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挺开明与务实的。请问:您们的家庭是个很民主的家庭吗?

Parents:是的,我认为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十分民主的家庭。许多事情我们都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着去做,晚饭吃什么,周末去哪家餐馆,假期去哪里度假,都是大家商量的结果,连我们搬家买房子,两个孩子都有发言权。

  

Helen:作为家长,您们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家长吗?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们家所拥有的独特教育方式或方法呢?

Parents:我们仅觉得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尽了力,也得到了两个孩子的认可。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在大的方面因势利导,小的方面放任自流。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快乐,健康,独立,有自己喜爱的工作,明确的生活目标,并知道如何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Helen:太感谢您们的这一分享了! 想必这对于许多《海外文轩》的家长都会有所借鉴作用。 请问:您们将孩子培养成今天的“他们”,是否为他们感到十分地骄傲与自豪呢?

Parents:的确,我们为我们的两个孩子感到骄傲,并会时常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建议和帮助。豆豆现已长大成人了,但在大事上他仍会主动来听取我们的建议。

 

Helen:最后一个话题。我知道:您们的两个孩子均在美国出生与长大。作为家长,您们是否注意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与他们同班的美国孩子相比,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与西方的家庭教育各自有所不同。不知您是否能通过您的亲身经历或目睹举出中西方各自的家庭教育之所长与所短呢?谢谢!

Parents: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谓美国孩子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在豆豆上小学前,我到当地公立普通小学参观了一下,比较他当时就读的私立学校,我觉得校舍教师课本以及孩子都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私立学校展出的班级家长留言簿密密麻麻写得很满,公立小学的班级家长留言簿竟然是空的,家长根本不在乎。后来我们鼓励豆豆报考了公立天才学校,那里的美国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许多妈妈们都是家庭主妇,经常到学校做义工,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对于这一点我很惭愧,因为工作忙,我很少去学校,只是每年家长会去一下。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的不多。我认识的许多中国朋友都和我一样有全职工作,没有时间经常到学校去,对孩子的了解比那些美国家庭的全职太太差了很多。

 

Helen: 感谢您们今天与我们分享了这么多。衷心地祝贺您们培养了两个好儿子!并祝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Parents:谢谢您的邀请,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