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汇券

 

侨汇券

 

据说旧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予生也晚,没见识过;新社会苛捐杂税没了,各种票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粮票、布票、肥皂票、工业品票、副食品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皇恩浩荡,雨露均沾(农民伯伯除外),各种票券,大都是按人头定额发放的。

有一种票券并非人人有份。

那就是侨汇券。

侨汇券只发给侨汇收款人。

汇款按人民币结算,不管汇款人汇出的是哪种货币,收款人收到的概莫能外是等值的人民币,外加与汇款数额等值的侨汇券。侨汇券上面印有有效期,过期作废。

侨汇券正式名称是侨汇购物券。跟后来的外汇券不同,侨汇券分门别类,买米买布各有其券,在各家华侨商店通用。

提起华侨商店,不得不说一下友谊商店,尽管广州的友谊商店是70年代才出现的。

当年的友谊商店,仅对外籍客人开放,国家主人反倒不许进入。祖母回国探亲,南来客曾陪祖母到南方大厦旁边的友谊商店购物,每次都被挡在门外。商店虽然没有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示,把门几条大汉传达的何尝又不是同一信息。孤零零站在友谊商店大门外,小主人翁南来客感到无尽的屈辱和愤怒。

作为老百姓的特供点,华侨商店门面不大,对顾客一视同仁,欢迎光临。

六十年代初粮食困难时期,南来客曾随母亲到华侨商店购物。

当年光顾的华侨商店主要有三家,分别位于太平南路(如今叫人民南路)原新华书店旁,龙津路(?)美华电影院对面、以及东山口。

那时华侨商店主要供应粮油糖及紧俏副食品。米不是备战备荒存了不知多久的陈米,面粉是富强粉,枝竹想来买时也是新鲜的。南方潮,枝竹容易存放,母亲每次去都会买枝竹,买回来舍不得吃,一搁半年,拿出来吃的时候都变味了,弄得南来客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爱吃枝竹。

另外还能买到普通食品店久违的菠萝包。

入店半个钟头,出来时大袋小袋,嘴里还叼着半只新鲜出炉的菠萝包…

文革时期华侨商店也没有关门。

侨汇券南来客八十年代初成家立业时还在用,凭面值数百元的侨汇券花六百多元人民币在华侨商店买了一套“高档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