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日遊记 (6)

(六)

2003年1月10号,从东京回到日根野关西空港酒店的第二天是周末,在福吉教授陪同下,我们乘火车前往京都遊玩,京都为日本的古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乘公交车行驶在京都的街道,充满人气的路旁,平房矮楼院墙木门连绵,像极儿时的故乡成都,但成都已然被现代化的高楼豪所替换,惊讶我居然在日本京都找到了故乡的古朴。

徜徉在窄窄的街道上,石板道路一尘不染,路边家门外或有小小水泥槽,槽中秀竹婀娜,木质院门上常常挂着玉米叶等做成的天然饰品。京都古城寺院众多,除了作为古都的皇家寺庙,民居中隐藏着不少小寺庙,好像走几步就有一间以石制香笼、神像神龛为标志的寺庙,或许它们是为附近居民服务的吧。

上午,我们首先遊了大云山(山号)龙安寺。龙安寺,相传由细川胜元创建于宝德2年(1450年),该寺庙以枯山水的石庭闻名于世。长方形的石庭全部由圆形和椭圆形的小石子铺成,不见一点泥土,庭园内摆有十五块岩石,从东侧以5・2・3・2・3配置,无论游客从任何方向看,15块岩石中至少有一块被其他石头遮住而只能看到13或14块。这种巧妙的配置被称为渡虎之子。据说观者越是长久注视它,便有越多的变化与想象空间,正所谓绝妙的禅之美。

龙安寺内小巧玲珑的庭园也惹人喜欢,婆娑的树木、质朴的桥廊亭台环绕静谧的镜容池(12世纪后期就有记载),镜容池中种植着很多睡莲,从初夏会一直盛开到仲夏,因为是冬天,水中的枯叶、池边的残枝看起来有些凌乱。龙安寺的另一个看点是看起来外形像铜钱的石洗盆,盆里清水盈盈(不知是否为泉水),以竹杆竹筒做的水勺很别致,据说它原是为茶室供水而建,游人也在此洗手饮水。这种给水的方式后来在其他寺庙景点也比比皆是。

金阁寺离龙安寺很近,但当时因维修关闭,未能进入大门,一睹阁楼金箔贴墙的风采。

仁和寺,由宇多天皇在仁和4年(888年)开基(创建)。与龙安寺同样,仁和寺奉祀如来,但因为它曾由当时的皇室或贵族任住寺(宇多天皇卸位出家后在此以法皇的身份居住修行),在宗教与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寺院里所有的建筑都是或飞檐或弯弓形大屋顶、白墙外樑的中国唐代风格,我们被要求赤脚进入仁安寺金殿,沿大殿外廊参观各个祀佛房间,廊外的院子里铺满白沙。记不清是否是在金殿,有房门上的一块大木匾,是中国四川某总督题赠!

此外,仁和寺也以园內的樱花闻名,该园约有200棵被称为“御室樱”的樱花树,這些樱花树比一般的樱花树矮小,低伸的枝干好似叩首请安,据说它们约在每年4月20日过后才盛开,是京都各地的赏樱胜地中花期最晚的,被认为是花季的完美收尾。我们在冬季的樱园留影,想象春天满园的樱花映衬园中五重塔的美丽。仁和寺与龙安寺均为日本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

中午,福吉教授领我们来到一间外挂招牌旗的民舍(他似乎轻车熟路),温暖的家庭餐馆里香味飘溢,每人一份饭菜汤盘中,特色是女主人自制的酸豆渣,健康鲜美。我看见坐席旁有一套色彩艳丽的和服,便向它伸出了手,福吉急忙制止,说那是店家为女儿成人节准备的礼服,而女主人却礼貌地笑着说不介意我看看。我缩回手,明白女孩儿成人是圣洁的庆典,入乡要随俗。成人节就在第二天,街上确有身着传统和服,脚踏木屐的女孩儿们,三三两两,或浓妆艳抹、或淡扫娥眉。

下午,我们参观了日本幕府时期的府邸二条城。二条城又名二条御所,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江户幕府的权力象征,它见证了德川家的荣枯兴衰,是日本历史朝代的移转之地。二条城建于公元1603年,集护城河、城墙、园林、寺院及官邸于一体,功能相当于中国的故宫但规模小得多。城中各宫殿建筑的内部装修、装饰和细部构造等以深色木构件点缀纯金箔,突显江户时代的建筑特征。二条城内有条名为 “鹂鸣地板” 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据说有预警之效,也有说其声响并不是设计之初就预料到的,而是因为年久失修,由地板下部的钉子跟木板摩擦造成。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为二条城的主要建筑,其中 “二之丸” 的建筑很有特色,二之丸御殿里共有远侍、式台、大广间、苏铁之间、黑书院、白书院等六个隔间,串联各隔间的纸门画多是“狩野探幽”及其门徒所绘制的名画,画上镀有金箔。记得官邸大厅里还有表现当年幕府官员们议事场面的真人大小塑像群。二条城内可赏梅、菊,也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赏樱胜地。

我们与福吉教授一路走一边聊。福吉当时是京都大学的助教,按日本传统,他的家族姓氏属于高贵姓氏“Noble”, 他这样用英文讲。从他的抱怨中了解,文明礼貌的日本社会背后,是等级森严的制度与习俗,比如说,年满35岁的助教才能晋升副教授,条件首先是年龄而不是成就。年龄障碍别说在西方,即便是在中国那时已经不是问题。回想参观他们设施时,福吉对一位看起来高位的长者仰脖立正,而那位长者听说先生是美国国家实验室来访的,立马挺直了腰背致意。尊老敬上的习俗应该有积极的一面,”造反“和"仇上"对社会的破坏在"文革"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另一方面,有平等意识的社会,给予能人发挥才干的机会,才能推动社会进步。9年之后的2012年我们在夏威夷再见老朋友福吉,他已经是带着学生们来开会的副教授,他慎重地亮明身份,请我们在他学生面前多尊重他。就在当年,他成为大阪大学的正教授。为他高兴,媳妇终于熬成婆了!

儿子在麻省理工的日裔同学特德,本科毕业后此时正按计划在日本工作一年,我们一行三人与特德相约在京都火车站聚会,四人共进晚餐。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餐馆橱窗里栩栩如生的菜式样品,我们吃的是中餐,味道较重的炒饭之类菜式。饭后福吉和我们告别回了家。特德则陪我们到旅店聊了阵天才告别,乘火车返回他在东京附近的住地。

1月11号晚我们在京都下榻的旅店叫Hotel Station Kyoto,住宿费含早餐。我们首次体验了日式旅店:卧室里草席铺地,室内有矮桌、无腿靠背椅及电视电话,因为没有其它家具而显得房间较宽大,壁柜里藏有日式睡衣、被褥枕头。如同穿越回1960年代的中国,一条灯绳从屋顶垂悬下来,晚上开灯灭灯必须探身伸手去够。第二天,我们在酒店餐厅享用日式早餐,各色各式小陶器中盛着精巧的食品 – 咸菜、米饭、鱼肉及汤,份量计划得很好,恰能不饿但不富裕。

第二天一早,我们遊玩了建在音羽山上的清水寺。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 这个名叫音羽的瀑布,流水清洌,终年不绝,其泉分为三个部分,据说分别有长寿、智慧、健康之功效,可预防疾病及灾厄,位于日本十大清泉之首。清水寺始建于公元778年,供奉千手观音,朝拜者众多。它占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本堂前从谷底由139根立柱支撑悬空的木台,宛如硕大的舞台,因之称为 “清水舞台”。山谷四周绿树环抱,春季时樱花烂漫,是京都的赏樱名所之一,秋季时红枫飒爽,又是赏枫胜地。记得寺内还有个土地庙,寻求美满婚姻及求子的男女们在此烧香叩拜。. 

离开清水寺,顺路访问了存放普通日本逝去灵魂的“八坂神社”,摇动长绳听钟声长鸣。

马不停蹄,我们又参观了与清水寺相邻不远、位于京都东山灵山之麓的日本名刹高台寺。日本战国时期的著名武将丰臣秀吉(1536-1598)病逝后,夫人北政所(1548-1624)出家,号高台院湖月尼,为祈祷其夫冥福、安养修佛,建院于庆长十一年(1606,明神宗34)。1624年北政所去世,此地迎请建仁寺高僧三江绍益开山住持,改称高台寺。古寺造寺期间,已经击败丰臣家族部属的德川家康取得了武将最为憧憬的征夷大将军的称号,为收买人心,笼络丰臣秀吉旧部,稳定政局,德川家康给予了大量的财力援助,才使高台寺有了今天的规模。寺内的主建筑有开山堂、灵屋(内有丰臣秀吉夫妇的牌位及塑像)、沿起伏山脊而建的卧龙廊和廊中的观月台,它们全为仿唐建筑,与中国寺院建筑不同的是他们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而是象棋子一样散布开来。伞亭、时雨亭、遗芳庵则是典型日本建筑。登上灵屋右侧的山头放眼望去,中日建筑各显其趣。

其实我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岚山,经一位在高台寺打工的中国留学生指点,从高台寺乘公交车直达,我们兴奋地赶到了岚山公园。岚山脚下一片野地四周无人,好不容易等到一位路人,请他为我们在一座“日中不再战”的石碑前留影。记得1972年中日建交时,我正好从下乡的农村回家,与父亲一起观看黑白小电视,父亲说他看见太阳旗心里不舒服,因为当年这旗子就是侵掠和屠杀的象征,对于经历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人民和抗战老兵,伤痛刻骨铭心,后人也不应忘怀。冥冥之中与老父神交,父亲们怎能想到,两个抗日老兵的后代,在抗战胜利58年之后,竟从当年的 “同盟国 ”来到“敌国”,在反战石碑前合影。

岚山下有一条小溪,一群男孩子正赤膊戏水 ,那是他们成人节的洗礼,他们练体魄练心智,是和平建设的幸福一代。在公园服务处,我们得到一张标有周恩来纪念碑的地图,匆匆上山。一方设有供人歇息座椅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块白色巨石,上面刻着周恩来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所写诗歌,“雨中遊岚山”,使人浮想青年恩来在此行遊的一幕。白石另一面刻着捐修单位、个人的名字,国家及人民的和平友好相处,原本是人类共同的心声。沿山路漫步,路边的翠竹遮天蔽日,在晚风中飒飒作响。

未完待续

2021.1.23 于诺城

题图:京都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