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酒的国度

天色阴阴﹐不时飘下如粉的雨丝﹐黔北的初冬已有点寒冷。

从遵义驱车南行一小时﹐下午﹐我们来到了茅台﹐这个以酒闻名天下的小镇!

甫一下车﹐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浓烈的酒香﹐仿佛空气中混合了酒的气息﹑酒的芬芳﹑酒的神韵。

茅台镇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那著名的赤水河蜿蜒穿过小镇。据载﹐古濮獠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得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的泉水,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 历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茅台从此有了名称。有地有名,人气聚集,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历经朝代更替﹐直到元代﹐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此后虽经明﹑清两代更名为“云鼓镇”﹑“益商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

茅台因盛产酒而天下闻名﹐茅台酒又因茅台镇而身价百倍。1915年﹐时国民政府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奖状。从此﹐茅台酒蜚声国际。

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 “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茅台酒的酿制技术被称作“千古一绝”。茅台酒有不同于其它酒的整个生产工艺,生产周期7个月。蒸出的酒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陈酿酒混合勾兑,最后经过化验、品尝,再装瓶出厂销售。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摊晾加曲(发酵七次)、七次取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

在此期间,要经历重阳下沙、端午踩曲、长期贮存等工艺环节的淬炼,制酒生产一年一个生产周期,顺应季节变换,历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酿制而成的基酒还需在陶坛中经过三年以上的贮存,最后,采用酒勾酒的方式将一百余种不同酒龄、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酒度等各有特色的基酒进行组合,形成了茅台酒的典型风格。

走在镇中的街道上﹐两旁商铺林立﹐竟然无一例外都是卖酒的﹐据当地人介绍说﹐镇上超过二千五百家商铺﹐全都是经营酒的生意的。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

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到了近代﹐茅台酒﹑赤水河﹐因那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再次震撼世界。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攻下天险娄山关﹐进占遵义﹐在那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红军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之既倒。三月中旬﹐红军突然北进﹐占领了茅台﹐由于红军严重缺医少药﹐许多伤员伤口溃烂﹐无法医治。于是红军以茅台酒洗涤伤口﹐那伤口竟然神奇地癒合了。红军官兵在此稍事休整﹐于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的上、中、下三个渡口搭浮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佯作北渡长江姿态。此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使红军转危为安。

徜徉在小镇上﹐我们挑了一家小店﹐酒庄老板娘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拿出自家酿的酒给我们品尝。酒庄里摆着四五个巨大的酒缸﹐壁橱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包装的酒。

我们品着醇厚的美酒﹐听当地随行的张先生介绍茅台酒的传说﹑酿制的工艺﹐拿自已所知少得可怜的有关酒的知识进行讨论﹐气氛热烈而又欢快。

天色不觉之间早已黑了下来﹐镇上华灯齐放﹐那空气中的酒香﹐依然浓烈醇厚。我们买了数斤美酒﹐就在镇上一酒楼中畅饮起来。

饮在口里的是酒﹐但品的是岁月沉积的文化与精华。离开茅台镇时﹐每人都有点微醺了。其实陶醉的不是酒﹐而是这历史长河中数千年的文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