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现代意义与建设

               祠堂的现代意义与建设

 

    祠堂文化在中国社会存在的价值意义非同一般,他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祠堂的功能发挥。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特点一样,祠堂也有他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的太紧,权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被少数人把持而成了一个个小王国,这是不行的。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祠堂大部分被毁,除了南方一些地方还有些残存,全国基本上去除了祠堂文化的影响。就在大家以为解除了一种束缚进入全面自由发展的时候,在颇为自负地前行了大几十年之后,我们蓦然发现问题的显山露水。

    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情的淡漠、人心的散乱、方向的迷茫等方面。因为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大家的生存能力与水准,原先的相互依存的需要失去了空间。在这场社会发展大潮中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丰富,同时也失去了更大范围的温情,所能感受到的温暖大概也就是有限的家人与少部分走的近些的亲戚了。

    我偶尔听一个小饭店老板娘说,她嫁过来之后开了小饭店,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去娘家出礼,路很近,兄弟姊妹八九个,感情也很好就是忙不过来,每天开门做生意……我很无语,这人活着是什么劲儿?或许这一家情况有特殊之处,但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大大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缺少温暖感不是件小事,这会导致人心的封闭与孤独,再进一步就会异化而出现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文化相对来说个体之间是松散的,但他们还有宗教在维系着表面的关系,当然一些个别的地方也有各种类型的协会之类的组织发挥着作用。

    人首先是一个个体,然而也不能单独地存在。行政管理是一种框架式的,宽泛而疏远,不能带给大家温暖感——这是无法做到的。人的温暖感还得应该来自较为亲近的人所散发出来的,彼此必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内在关系,否则就难以有效果。

    要想大规模地实现社会温暖的效果必然是相对集中,面对庞大的人群我们的途径在哪里呢?

    从另外一方面讲,人的灵魂也是不可否认的,这在我的其他文章中已有较多阐述,这里不多讲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新的祠堂文化,如何去除原来传统中的弊端而只取精华。

    从原则上讲还是比较明确的,现代意义的祠堂是同宗一起祭祖沟通相处的地方,不再具有传统的家规约束力。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体的实力增强了,二是人的文明程度提升了。

    所以我认为建设现代祠堂文化要保持三七开原则,三分协理,七分自觉。这样就可以达到既有集体的温暖感,又保持了个体的独立——这应该是较为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

    当然,这只是一种倡导,与行政没有关系,行政也无法代替这样的文化发展。在原则框架内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是完全可行的,具体的效果就靠各家各祠自己把握了。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六点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