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品鉴之一:闲云野鹤,且共从容

       中国历史上的名画可谓浩若烟海,最最著名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自带磁场,常常让人看得浑然忘我,不由自主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它们或重教化、传人伦,或叙事宏大、状摹大好河山,或细写堂皇宫阙、瓦舍勾栏,钩沉历史印迹。

        然而我喜欢的古画儿有两张,均不在这十张巨作之内。它们分别是南宋马远的《秋江渔隐图》和宋代佚名画家所作的《槐荫消夏图》,每每对着这两张画,都是不知不觉间微笑浮上脸庞,顿觉人生十分美好。

       我深挖思想根源,仔细揣摩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却原来这两张画都透着一股的安然自适之味,画中主人翁皆悠然自得,酣然自足,不为外物所困,都睡得那么安详,那么气定神闲,如榻边爽爽槐荫,如天边悠悠白云,如船下脉脉流水。

       这幅《秋江渔隐图》为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好小的一张画,看那画中的老渔翁,却拥有一个阔大的世界——他怀抱木浆蜷伏船头,在芦苇丛中泊舟安睡,他须发蓬松,眉毛浓密,双目微合,神态十分安详,任凭钓竿斜插于船篷,钓线早已收起,鱼儿咬钩不咬钩都不再扰他清梦。

      那副随缘放旷、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样子,像世外的高人,又似天上的神仙。题画诗与这画面是绝配—— “月落江天罢钓鱼,倚柳坐睡梦华胥。苇丛何必扁舟系,波漾风吹任所如。” 定睛凝神,只觉秋风萧索,细波粼粼,褐色的古画应和了煦暖微凉的秋意。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潇洒!

       渔、樵、耕、读是古代文人隐逸避世的理想生活,而“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 的轻盈自由更是让人向往,渔隐生活成为历代画家极爱的题材,作品遗存甚众。但大多画家画的都是广袤山水点缀渔父舟棹,更着意叠山理水,构筑精神丘壑、梦里桃花源。马远的这张“渔隐图”,却好像用长焦镜头将人物拉近定格,以特写的方式,让我们能够得以凝视那张悠然自得,纯粹忘我的面庞。

        如果说《秋江渔隐图》描绘的是凉爽清秋,那么《槐荫消夏图》描摹的就是漫漫酷暑。其人物设色古雅,用线飘逸,格调清雅高古。但见那隐者袒胸、翘足,仰卧在凉榻上,他双目微阖,怡然自得。盛夏的绿槐,为他遮挡燠热的太阳。床头一扇座屏,上面绘的是《雪景寒林图》,槐荫、雪景、寒林,驱逐了夏热,给人清风拂面之感。不远的几案上,香炉、烛台、书卷等文房雅物都是隐者的心爱之物。

        非著名文化学者安米说:“观此画,内心凛然有冰雪。”这就是所谓“心静自然凉”吧。没有案牍劳形,没有房贷车贷的催逼,没有文山会海的倾轧,只管享受这闲静清美的时光,一味超然物外、享受安逸的放松便是。唐代诗人刘希声的“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便是对这幅画的绝妙写照。

       据说宋人最热衷的有“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哪一样不是需要简素深幽的性灵来慢慢品味和消度呢?我常常怀疑,这两张画中的主人翁会不会是一个人,经夏而秋,夏天他在槐荫下读书品古,读书要破万卷,累了闭目歇息。读书读倦了就去船上垂钓打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行万里路浪迹天涯。 

        大冰说一个人最美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垂钓与酣眠,燕处超然,方为人生化境。

        在高速运转的时代,如何才能如画中人一样闲云野鹤般来去?

        一杆钓竿,牵起人间冷暖,青山作伴,清波为伍,乐山爱水;一树浓阴,便可小睡,休管暑气蒸腾,我只管与雪景寒林为友,澡雪精神、屏息静气:我还不曾拔剑,江湖上已都是我的传说……






杭州阿立 (2018-12-24 06:47:56)
闲云野鹤、酣然自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