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义的来处

  

 

                                情与义的来处


当下的社会风气很不好,大家感受真切,议论者众,指责者多,能切中要害点明根源者却鲜矣。

风气主要体现的是人的素养,整体素养不高的原因何在?深层的原因在于情与义的缺失。心中少情,自是麻木;胸中寡义,当然自私……薄情缺义之徒,焉能内外兼修而文质彬彬?又岂能在唾手可得便宜时心生廉耻?

常说日久生情,是说适龄男女相处日久容易滋生爱意,这是很朴素的一个道理,我们常常被这个表面的现象虚晃了眼……其实一家人在一起也是时久而情厚,尤其是对孩子来说,与父母的相伴是成长的重要内容。可惜的是,我们在经济垄断生活的时代里,整体陷入了对功利疯狂追逐的迷雾里,孩子们上学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出路——找个高薪的工作,享受物质的富裕……如此之下何谈其他?

所以,成年人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下一代,也严重地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大家一起努力让学生成了书本与试卷的收纳器,留守的当然很少与父母相伴,不是留守的又有多少时间与父母在一起轻松地谈天说地?在学校的时间本来就多,作业又极多,休息日除了做作业还得上各种补习班——家庭的影响倒成了最少的比例,少到几乎没有。

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今却被轻易地忽略了,这是我们的悲剧。我们看历史人物,稍有成就者有多少是真正没有家庭影响的?成为开国帝王的可能还好一些,因为他得到的资源非常人所能想象……稍低一些的,就很难靠一己之力而成了。潦倒的杜甫也是有家庭传承的,更不用说唐宋其他名家了,小说四大名著的作者谁又是没有小背景的?

怎么到如今反而不行呢?表面看现在文化相当的普及,而这个普及却是单一地依靠学校进行的,学校的教育是一种统一化的模式,在社会风气的裹挟下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哪里还顾得上品德的养成?而且学校也无法做到与学生细致的相处引导,一个班级动辄七八十名学生……一家一两个都难细致,你还想学校能怎么样?为什么家庭会是如此情况呢,我看是家庭的文化素养本身就跟不上,只能寄托于学校,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就开始愤怒,就怪罪老师无能……不找自身原因,到处怪别人,社会风气能好得了?

情是要靠家长与孩子长期陪伴滋养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义也是家庭对孩子长期引导的结果,是道德修养内化的体现。学校固然作用很大,但主要是知识的传授,知识能否转化成学生的内在修养是目前状态下的学校所无法保证的。

要想改变目前的社会风气,短期的方法是严格规范各种行为准则,采取惩罚的手段来强行入轨;长期的方法是培养人的情与义,情义既生,规矩自成。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学生在校时间,给家庭留有足够空间……各个家庭认真提高自家水准,不要一味依赖社会的教育功能,否则,可能会自吞苦果。



 

                                         0一八年十月十一日二十一点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