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了美国孩子的现代心理学续篇

《毁了美国孩子的现代心理学》一文受到许多朋友关注,引起一些网上讨论,我就再接再厉,继续揭发现代心理学的谬误。

现代心理学走入美国千家万户的温床是混乱的六十年代,一个摧毁传统和权威的时代(同时代中国出现“造反有理”)。基于圣经教义的西方文明家庭传统遭受破坏,传统的育儿智慧比如树立父母权威、相信人性本恶等等备受攻击,现代心理学的教养理念趁虚而入,心理学家们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们借着电视媒体的兴起而扬名,享受了名利双收的好处,从此以后便极力维护他们的利益。

前篇所提到的曾经享有全美顶尖知名教育专家盛名的约翰·罗斯门,在九十年代为报纸撰写专栏,他写到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不可能会记得曾经遭受性侵害,不料惹怒了全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家庭治疗师们,他被控告违反专业伦理。结果他打赢了官司,也洞察到一个黑暗内幕:心理专业是一种意识形态,而非科学,当客观研究发现和它相抵触的时候,那个研究发现会受到忽略,甚至嘲弄。

那时心理治疗中最赚钱的一个流派是“恢复记忆疗法”,声称人们可以恢复创伤记忆,甚至是婴儿期的记忆。罗斯门指出了真相,关于记忆的研究证实了人在大约三岁以前不会形成可信的、长期的记忆。这显然妨碍了相关人士的赚钱之道,所以罗斯门受到群起攻击。

再说ADHD的问题。诊断的泛滥已是不争的事实,更值得父母们思考的是:多动症真是一种疾病吗?

美国神经病理学家理查·索尔行医五十年,看过数千个多动症病人,沉痛地得出结论:“多动症并不存在,药物带来更多伤害”。他在2014年出了一本书ADHA Does Not Exist。他写道,在美国有4%的成人和11%的儿童被确诊为ADHD,这个诊断妨碍了病人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疗。他举了许多例子,比如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在课堂上坐立不安,扰乱秩序,吃了一年的多动症药Adderall,却造成睡眠问题,女孩更加捣蛋。他发现女孩其实是严重近视,无法看到黑板上的字。她戴上眼镜后不再是坏女孩,多动症的症状消失。一个十三岁的男孩表现出所有ADHD经典症状,吃了一年的药物毫无改善,他母亲绝望地带他来看索尔医生。索尔经过验血发现这个男孩缺铁,他放学回家后常常吃大量高糖低铁的垃圾食物。缺铁会导致身体疲劳,注意力不佳。男孩在补充含铁片剂和改善饮食后,ADHD症状大大改善了。还有不少青少年常去找索尔开多动症药,其实他们全是睡眠不足,因为经常熬夜在网上聊天或是玩游戏。

索尔还发现,多动症药物只是短期对提高注意力有效,其副作用是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而这对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是相当有害的(前篇中的儿子童年玩伴N就是一个例证)。而且药物含有叫人上瘾成分,因此很多病人总要不断提高剂量。索尔深深担忧着,整整美国一代人都将要靠着多动症药物来提高专注力。

早在2004年法国就有研究者发现,ADHD儿童中高达84%的孩子缺铁,而非ADHD儿童的缺铁孩子比例是18%。在美国这个研究却被忽视了,而对多动症的定义却越来越宽松。相关制药公司每年还在游说政府放宽对儿童多动症药品的限制和管理。

现代心理学并非百无是处,我认为其中客观的真理部分是可取的,比如关于青少年各年龄身心发育的特点。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爱家协会的创始人詹姆斯·道布森博士,以圣经教导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倡导回归家庭传统、爱中管教的育儿经,给许许多多的美国父母带来福音,也叫我受益不浅。在此推荐他的三本书,我的育儿指南:Dare To Dscipline(勇于管教),Bringing Up Boys((培养男孩),Preparing For Adolescence(与青少年坦诚交谈)。









司马冰 (2017-08-03 07:30:09)

在社会组织结构中一旦形成利益集团,真相就会被掩盖,道德就会被侵蚀。

天地一弘 (2017-08-08 06:40:10)

心理学有时是一种极端性的研究,人需要客观生活,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以为可以不完全从心理学角度定义,而从社会学角度理解活着的价值,挺好!

露得 (2017-08-08 23:08:24)

确实如此!

露得 (2017-08-08 23:09:26)

还可以从信仰角度理解活着的价值。

天地一弘 (2017-08-09 03:19:23)

是的,确实如此,向你学习思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