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人父两三事”接着文友Serena回言聊开去

阿立注:继续贴旧文。


从“为人父两三事”接着文友Serena回言聊开去

杭州阿立

2015年6月25日

 

阿立的 《跟着马黑兄笑谈为人父。。。》本来真的只是笑谈。虽然事情都是真事,只是父亲节轻松的侃大山。大家评论也是以幽默为主。不少文友也不断提供自己的经历,看法,更是兴味盎然。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不少评论有了点事实/因果探讨的引申。趣闻轶事也还是要科学的么。阿立严重同意虽然是侃大山,也还是要避免误导,随意‘肯定’、‘结论’。毕竟俺们很多人都有被微信所谓的‘专家’、‘大师’、‘米国宣布’等的‘养生党’、‘鸡汤党’狂轰滥炸的不爽经历啊。


昨天文友Serena留了几个言。本想有时间跟着附议一下。又觉得阿立未必一定要开玩笑啊,可以‘正儿八经’的写个‘续集’。


(1)铺垫一下


先追忆一下阿立父母,主要是老妈(因为下面的拼音那段有点关联)。


父母都是搞语言的。50年代以俄语为主。既做外事活动的俄语翻译,又教俄文夜校。


题外话:阿立小时候先是保姆带(也有不少故事,以后看是否写)。后来父母怕别人说‘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插班送去全托幼儿园。周末回家,但也时有父母忙或阿立生病(不知为神马)不能回家。由此(至少一个原因吧)造成阿立严重的内向性格(有点无法想象的内向)。直到插队落户,性格才又慢慢开朗起来(不苦中作乐肿么活下去)。


老妈其实本来是学英语的(在西南联大时)。家里就是个资产阶级,却貌似灰常进步。差一点成了马列主义老太太(或者被整风也未可知啊):私自离家出走去延安,路上被家里人追回来了(这是老妈亲口告诉的,很有限的几件事之一)。中苏闹翻之后,父母到了教育学院,主要教中学老师(英语和俄语)。


老妈的革命有几个例子:一是小舅舅已经去了香港,硬把他劝说回到‘新中国’(老妈自己也有去台湾的机会,当然木有去辣)。小舅舅真的回来了,安家广州(有一年大学里春节去,还见过)。遗憾的是小舅除了开始待遇不错,最后却是兄弟姐妹中最早离世的。老妈后来私下说过对不起弟弟。另一个例子是一辈子入不了党,却临死还和校领导说唯一愿望是‘入党’。


(2)韦氏拼音 vs. 汉语拼音


回到正题。下面是Serena的一个留言:


“其实俺还是比较喜欢以前的魏氏老拼音(Wade-Gile? ),多么English-friendly!现在‘响应党的号召’改称汉语拼音, 听着老外把俺的姓念得‘离题十万八千里’, 听得人呲牙咧嘴,不听也罢!


现在教老外孩子中文, 必须得把那几个zhzq,‘暗藏的敌人’揪出来。一遍一遍地告诉它们这可不是英语读法, 最让人头疼的是所谓‘整体认读音节’, 如zhichishi , 明明是指鹿为马!”

 

记得以前老妈也提到过韦氏拼音,但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木有细说。港台那时多用韦氏拼音。那时候不容易查找资料,所以只是知道一点皮毛。看了Serena的留言后,才去谷歌了一下(Wade-Gile System)。


而老妈虽然知道韦氏拼音,却非要俺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人名,地名。好像还说什么“这是周总理批准(还是指示?)的”。


阿立大学毕业后,还曾经在外面的夜校教英语,赚外快。记得用汉语拼音读Shanghai,那叫一个别扭!


后来阿立要发表英文论文。自己的姓坚决不要用拼音。按朋友(研究生同学)的建议,用了美国的拼法(应该也是韦氏拼音的拼法吧?)。当时在浙大还兼教浙大夜校的英语(那是一个工科夜校,与阿立专业相关的)。这是教研室任务,木有外快滴。有个学生自告奋勇给阿立印名片,中英文的(因为阿立要去参加国际会议,好像在西安)。


名片印出来高高兴兴滴秀给老妈看,结果好几天被老妈教育:“这个姓肿么不用汉语拼音?”,“国务院,周总理, 你滴忘料?! ”,云云。阿立只奇怪党滴教育真这么厉害?


(3)医学?或是习惯?


阿立的侃大山提到坐月子啊,喝冷水/冰水啊。首先要声明,只是个人经历啊,不是讲医学知识(一点不懂滴)。


唯一可以说的是:‘不需要坐月子’以及‘孕妇/产妇可以吃冷食,喝冰水’等确实是美国医院的医生,护士指示的。她们当然没说冰水可以治胃病啊。


下面是Serena的另一个留言:


“关于坐月子, 俺采取的是改良型中西合璧的方法, 呵呵。 老祖先对于人体系统的研究是无微不至的, 不服不行。 


不过, 有些晋级有点小题大做, 而且也是在暖气等等诞生以前的做法。 必要的活动和洗澡等应该不妨事, 但是冰块。。。俺还是坚持了主要呆在室内, 听了整整一个月的美妙音乐。 


中国孩子来这边夏令营, 很多孩子中午在三明治之外必须用热水泡杯方便面,有点热汤喝, 胃才妥当。有的喝了房东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凉牛奶就不舒服, 基因不同, 材质不同, 不能强求。”

 

这个阿立也严重附议。比如冬天保暖,明显有长期习惯和适应的区别。


俺们在中国长大。尤其南方冬天木有暖气,就是在室内也是衣服穿得厚厚的。到美国虽然有暖气了(室内温度一年四季并没有太大差别),冬天在家里至少还要穿件毛衣。但俺们的孩子们,冬天在家里就是短袖T恤,也不觉得冷啊。孙女更是厉害,冬天家里穿短袖居然还会出汗。老美/小美邻居们穿短袖的更多了。甚至出门,比如‘笑拼’(Shopping),从停车场出来,总能看见大冬天穿短袖/短裤的人。乖乖。


俺在公司里冬天也至少要毛背心。很多米国人穿短袖。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不少米国人比俺还怕冷。另外这与是否感冒生病也没看出什么联系。公司里米国人经常感冒的人不少。既有不怕冷,穿得很少的;也有很怕冷,穿的厚厚的。

就像Serena所说,个人基因不同,材质不同。大家冷暖自知就对料,无须听别人,尤其别听微信的忽悠。


(4)中间名 (​Middle Name


这是Serena的留言:


“关于中间名, 借博主宝地作个公益提醒: 华人孩子出生后除英文名之外一定有一个中间名,尤其是孩子。否则不好区分的中文姓外加不好区分的英文名,会成为令学校和政府头疼的社会问题! ”

 

阿立完全同意。尤其在北美出生的孩子,取个中间名绝对是木有坏处,只有好处的。如果是国内来的孩子,也是有中间名好。比较自然的就是把中文名字改成中间名就可以了。因为中间名很少需要别人来读,不太有好不好发音的问题。


当然有人选择保留原来的中文名字(成年人更多见),那么可以取个英文的中间名。然后可以让别人叫你中间名,就解决了发音难的问题。美国人也有选择中间名作为常用名字的,不奇怪。当然成年人木有中间名也木有问题。阿立就木有。名字也木有改。世界不是非黑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