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科学的种子

播下科学的种子

孙子寒假作业有一项任务是参观北京科技馆,为了完成作业,我带他去了科技馆。

这个假期我带他去了自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因为我觉得这些博物馆展品直观通俗,6岁左右孩子能看得懂,科技馆对这么大的小孩子来说有点高深——当然,可以有很多实物可看,但是要他看懂,就得家长来讲,而且讲了也未必能听懂,所以一直拖到假期最后才去参观。

科技馆东门大厅墙上钟表模型里的齿轮(躺下了,嘿嘿)

科技馆一层中央大厅的恐龙骨架

让我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听懂了看懂了古代的水力碾坊里杵米机的模型,而且回家还策划着复制了一件。

他自己声称发明了一件东西,先让我找一次性筷子,铝制酒瓶盖,然后指挥爷爷按照他的想法施工,做成一个车轮样的东西,车轮中心插一根筷子做轴,又找来硬纸板,按他的设想做成架子,把一个轮子的车轮架上去,轮子就可以转动了。爷爷又按他的要求在“车轴在”十字交叉安上一根短棍,这个架子前面又安装了一个小架子,小架子横梁上上安上一根当作“杵”的小木槌。令我佩服的是,爷爷没去看展览,他们制作时我根本没有参与没有看没有指导,孙子不会说很多术语,甚至这叫什么东西他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沟通,怎么说清楚和理解清楚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实现了这样一个装置。孙子一直在说是他的发明,我也没有纠正,告诉他这只是在仿制,现在就否定他怕打击他的积极性,长大了他自然会知道这是仿制。不过实现这个装置,采用什么材料怎么制作,确实是他自己动脑子想出来的,对一个六岁半的小孩子,应该算有创造精神。

这个水力杵米机的工作原理是,用水流的势能冲动水轮转动,转动的轮轴上装置拨动木杵上下起落,木杵下是石臼,石臼里放上稻谷,木杵起落的冲力砸碎稻壳,加工成大米。

这是科技馆里的水力杵米机,照片取自科技馆网站图片截图

和水力杵米机合个影,馆内光线很暗,图片模糊

这是孙子指挥爷爷制作的仿制品,拨动轮子,木杵会上下敲打

对钟摆模型很有兴趣,操作研究了好久

我一直认为,小孩子学东西是他自己学会的,不是大人“教”会的,他有了兴趣,开了大脑里的“门”,家长老师教的知识才能进去,如果大脑没开窍,家长老师再教也没用。家长老师的作用是启发他的兴趣,帮他打开大脑里的“门”。

       实际上我们参观科技馆也就两个小时,仅仅看了这一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馆,除了这个装置,可能留下印象的东西不多,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懂,我觉得就算看懂了这一件也就算收获不小,一颗小小的科学的种子播在小小的心田里了,看懂—仿制—创造,这是人们搞发明遵循的一个规律吧。






玮仁 (2016-03-07 03:30:36)

做的真不错呢,动手又动脑,很好的锻炼。

常约瑟 (2016-03-08 20:20:01)

讲的对!孩子的兴趣要从小培养。谢谢分享!

司马冰 (2016-03-09 02:29:26)

家长的任务是调动孩子动手动脑。这小孩儿目前做这件东西的动手能力还达不到,只好借助爷爷这个“工具”。

司马冰 (2016-03-09 02:30:31)

谢谢常约瑟,非常感动你与疾病斗争的故事。

刘瑛依旧 (2016-03-09 23:09:28)

字体怎么这么小啊?读起来有点儿吃力呢。

一刀 (2016-03-10 22:12:2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是路人 (2016-03-16 07:26:49)

快乐的一天!

海伦 (2016-03-27 19:09:41)

聪明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

天地一弘 (2016-04-21 14:50:20)

科学的种子,科学家的摇篮。

司马冰 (2016-04-26 22:06:42)

辛勤耕耘,不问收获,最后能当科学家就当科学家,当不了科学家当厨师也行,只要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