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美国和第一辆车(下)

初来美国和第一辆车(下)

阿立茶馆

2016年3月1日

这下集中精力写车子了。

(一)    买什么车?

老唐比阿立早些时间来美,有车有驾照。他帮助阿立一起分析,首先定下来的是大致价位和车的选择:

来美国只有半年多点,手里的余钱很少(还要开始逐步还牛教授的飞机票钱)。只能买个800到1000刀左右的车。再便宜,怕毛病太多。旧车修理起来很麻烦,也未必便宜。根据老唐自己以及周围朋友们买车的经验,贵很多也无必要。运气好的话,1000刀的车可以开几年。运气不好,2000刀也可能是买了个麻烦。

这个价位,都是很旧的车了。根据老唐的观察,只能买美国车。日本车子早年的质量总体很差。在美国,买美国车也顺理成章。老唐自己也是一辆美国车,8缸的。

计划周全。

(二)    第一次看车

根据报纸广告,只看美国车,1000刀左右的。

有一辆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莱克’,1000刀。打电话过去,约好了时间赶去。

车看上去很旧。老唐也不太懂车的细节。打开车前盖,(装着懂行的样子)左看右看。这是必须的,老唐说。到时讲价钱,别让人觉得是菜鸟。

老唐开车,阿立坐旁边,试试车。一圈兜下来,老唐说:这车开的倒蛮舒服。讨价去吧。

两个菜鸟,原则掌握住:随便怎样要稍微便宜一点。

谁知那米国佬一口价。无论怎么说,就是不松口。连几十刀也不肯降?那就算了。

第二天去课题组。说起昨天看了一辆凯迪莱克,没买下来。台湾来的师兄‘万老’哇滴一声:“立老一来就要买豪华车啊!”

阿立:啊?!

 

注:本系列所有的事情都是真的(只有删减,没任何加油添醋)。人物名字有些有少许改动。那时课题组里还有几个大陆来的,都是20到30多岁的人。不知谁开创的风俗,大家都互称‘某老’。这是真事。多年后,大家见面或电话、邮件,仍然是互称‘某老’。

(三)    第二次看车

一天傍晚看中一辆车。美国车(具体牌子忘了),看照片和介绍都很好。

接电话的听上去是个中年女的,很欢乐的性格。马上赶去看车。

到了她家门口,天色略暗。看见里面隐约有人。按门铃,没人应门。

退回几步再细看,门牌号码都对的。车子也停在外边。看上去比那辆凯迪莱克新多了。

再上前去按门铃,里面声息全无。

只得开车回来。到家后不死心,再打电话,还是那女声接的电话。

刚开始说:“我们刚才去看车。。。”

啪,那边电话挂了。再拨,不接了。

想来想去,那女的可能是单身一人。天黑了,怕我们是坏人还是骗子?

第二天白天再打电话,仍然是第一次挂掉。再打,不接了。只好算了。

(四)    第三次看车

过了些日子。又找到一辆车,要价1000刀。约好时间,准时到了那里。

那是辆78年通用汽车公司的Chevy Nova。‘小8缸’(Small V8),倒是第一次听说。车虽然已经10几年了,看上去油漆等还不错。里程数相对很低,大约8万迈不到一点。

卖车大叔说,他是第二个车主。车主要是女儿上附近的大学时用的,开的里程数不多。女儿毕业要去外地了,所以要卖车。

依样画葫芦打开车前盖,东看看、西看看。试试车,开着感觉也挺好。

回来讨价还价。依稀记得想多杀价,几个回合毫无成效。最终‘退无可退’:

阿立:950刀。再贵不买了。

大叔:950刀的话,税你自己付。

这下打回菜鸟原型。老唐也不知道税要多少。可能不止50刀吧?

阿立:1000刀你付税?

大叔:是的。

阿立:那就1000刀。

当时交了押金,余款办手续时付清。约好时间到交通管理处去办手续。

第二天大家如约来办交接手续。结果税只要10几刀。

大叔用现金付了税,手续办好,扬长而去。

菜鸟们讨价还价小有所成,又主动送回去。自己选择吃亏,无话可说。

这下是有车族了。

 

照片只找到一张,光线不太好(效果不佳):

 

 

(五)    旧车逸事一

学车,考驾照都不写了。

一开始自己开车,自然战战兢兢。更令人紧张的,是道路不熟。

市区里多是单行街道。过头了无法直接拐回来。要兜几个街区才能绕回来。

离开市区,道路又很不规则。路牌不清楚,多数也没有提前指示牌。

买了张城市大地图。出门前一般地图先研究半天。

阿立开车,阿立嫂在旁边看地图。一路上开车的吃不准到了哪里,看图的也没那么快。经常开过头,或者拐到不知何处去了。只好找个地方停下来,再研究地图。不少小笑话,自我解嘲。

后来参加了美国汽车协会(AAA),可以拿分区的城市地图和介绍手册等。去别的城市还可以要旅行计划(TripTik),像小活页手册似的一本,划出高速公路连接和出口等。但仍然是开车的人战战兢兢,看手册的稀里糊涂。

幸好美国的高速公路总的来说路标等都清楚易懂,而且提示的够早。下错出口不记得发生过。

加拿大的路标和美国的不太一样。前面路标貌似看懂了,到了口子上看指示,却吃不准该不该下去。下去之后,可能继续糊涂。

工作后有一次和朋友们去多伦多玩。当时分2辆车,先去多伦多机场的旅馆。阿立开车领头,最高纪录绕了5次,才开到旅馆。

这5次也不能全怪阿立太胆小谨慎。本来逐步逼近,第4次已经明白所有路径了。后面跟的车不耐烦,超上来领路,又开错了。把本来可以笑话阿立的茬,自己给揽过去了。

(六)    旧车逸事二

再回到旧车逸事。

第一次开车去越南超市,一路无话。超市很小,采购完毕。出来装好车,就座。车子发动不起来了。毫无经验,但感觉是电池无力。

东张西望。马路斜对面有一家小修车铺。

穿过马路到了车铺。把情况说了,他们倒也爽快。很快让一修车师傅开了辆车到我们停车处。接上启动电缆(Jumper Cable),车子顺利启动。继续充了一回电,师傅说可以了。收费不多(具体不记得了)。

车子开回来一路无事。向老唐请教。他说电池旧了,又不常开,是容易发生这种情况的。一起把车前盖打开(老式电池要自己加水),补足了水。发动之后,再开出去走走,让电池充足电。

谁知没几天,车子又发动不起来了。只好再找人帮忙,借车和借Jumper Cable。车子启动后,开到一家小修车铺,换了电池。

由此认识到,旧车还是需要道路紧急服务保险。否则有问题老要找别人帮忙,不好意思。而且那时没有手机,途中找朋友并不容易。所以参加了AAA

这辆车以后没再出过其它问题。

AAA的道路紧急服务好久没用上,主要是拿各地地图、城市介绍以及TripTik了。

(七)    旧车逸事三

拿到驾照后,曾经一个人开着车在高速上稍微体验过几次。只是一个出口上高速,下面挑个入口回来。围着城市转,没敢开长途。

在侃城交了一些美国朋友。其中有两对年轻朋友,他们后来的婚礼我们也参加了。特别投缘的,是乔和娜。

有一次他们说一起去外地某城玩玩。乔的车小,好像是手动的日本车。阿立建议开我们的美国车。大车5个人坐着很宽敞。

开车自然是乔兄的任务。乔第一次开这车,感觉很好。空调一启动,马上一股凉风。乔由不得赞了一句。

小阿立(大儿子):“This is American car!”(言下之意,美国车当然厉害啦。)

众人大笑(这小小孩子,挺会说啊)。

到了某城,各处游玩,不在话下。

中午吃饭,去了一家美国小餐馆还是快餐啥的。吃的什么不记得了,倒是有两件逸事:

我们那时还不习惯吃饭喝冰饮料。乔和娜要了一大杯可乐,和3根吸管。

他们两人合饮一罐饮料倒也罢了,居然要小阿立一起喝。

 

小阿立开始以为开玩笑呢,不好意思喝:

 

乔和娜再叫一次,那就不客气了:

这些珍贵的生活照片,冲洗双份,大家都保留下来了。

小阿立结婚的时候,乔和娜全家长途开车赶来参加婚礼。他们送的礼物之一,是用镜框装起来的一组他们和小阿立的旧时生活照集锦。我们自己和朋友们看了,都很感动。友情无价,信然。此是后话,打住。

再说当时在餐馆,大家吃好了,出发去下一站。

乔开着车从停车场出来。拐上路时,不知怎么,车身右边颠了一下。可能乔没注意,拐出去时太靠右面了一点?也可能那个出口本就有点不平?

这时小阿立不温不火的说了一句:“Can’t trust nobody!”(真是没人让俺放心啊!)

大家哄堂大笑。

很久以后,乔和我们只要想起小阿立这句应时应景的调侃话,仍然要忍俊不禁。

 

 

全文完。






雪山下的绛珠草 (2016-03-02 23:59:06)

给阿立问安

杭州阿立 (2016-03-03 01:40:27)

雪草师傅,欢迎常来文轩Cool

兰芷清芬 (2016-03-04 02:43:53)

叙事清晰,文笔活泼。

杭州阿立 (2016-03-04 11:47:53)

谢谢留言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