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木桶,我是人 (1)

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企业界的管理者都会把焦点集中在“木桶短板”上,认为造成企业能力不足,称之为传统木桶理论。“

 

有人把这木桶理论用在教育上。N年前,有一位叫“刘亦亭”的女孩从大陆考进 Harvard.  牛啊!在国内就更显的牛!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有个朋友 Princeton 博士毕业后回国探亲,本来以为“衣锦还乡“呢。乡亲们问:“您是美国哪个大学毕业的? “,朋友很自豪地答:“普林斯顿大学“,乡亲们又问:“普什么?“,朋友放慢语速,“普----“, 这次乡亲们听清了, 有点失望地说:“噢,不是哈佛啊。。。“  这位朋友意识到,在国内只认美国两所大学, 一所叫“Harvard,  另一所叫“Non-Harvard.   这样讲现在可能有点过时,但至少N年前,中国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就是这样的。 扯远了,拉回来, 话说刘亦亭考上这么牛的Harvard父母当然值得写本书,讲讲怎样教育孩子,成功把孩子送进Harvard。这本书出版之后曾畅销祖国大江南北。书中提到木桶理论,父母让刘亦亭努力把自己的短板拉长,以便多装点水。当时觉得特有道理,可不就是短板加长了,水就装的多了嘛。其实从小到大我都是看自己的短板,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老师从小就尊尊教导我们:“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缺点才能进步。“,老妈也是耳提面命:“你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戒骄戒躁,才能天天向上。“ 所以我从小就习惯看自己的不足/缺点,并且牢记在心。

 

我帮忙面试新员工时,有时会问对方:“你的长处在哪里?请你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 “我指望被面试的人把自己最重要的强项从长长的CV里帮我拎出来,让我别遗漏了人家的优点, 也看看他的优点是否是我们工作需要的。别看是我考别人,表面镇定.  其实刚开始时,我先心里发慌,穿对方的鞋,帮对方紧张。 从小到大反省多次的缺点,不用想也可以给出一大堆。要问优点,想起来太费劲了, 要使了牛劲去挖掘,庆幸我当时找工作时没被烤到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