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博士11/7/2014 Tri-Valley教育讲座散记


记录整理: 梅玫

 

第一次知道廖冰博士,是几个月前在某教育群里看到她分享夏天带一大群美国孩子去北京的一个夏令营,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习中文,拜访当地名胜古迹,体验当地生活,并且在最后一个星期去北京郊区的一个孤儿院做义工。我读了她贴出来的几个孩子在夏令营开始和结束时候的写的essay,非常受震动,很希望我的孩子们也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去体验,也从此记住了她。

10月份,微信群上看到她要在11月初来加州,想利用这个时间和湾区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们见个面座谈一下,我想也没想就报了名。

座谈会的时间越来越近,报名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最后一天,为了能容纳下所有希望参加讲座的父母,组织者们又不得不更换了讲座地址,去找了更大的一个场所。

11月7日傍晚,密密麻麻的车流里开车从Fremont往Pleasanton赶,我的脑子里对于廖冰,只有那份组织者发来的关于她的简介:

廖冰博士: 2007年5月,创建非营利英华国际学校,全美最先融合中英双语与国际化探究式教育相结合的小学; 2002年5月创建非营利英华语言学校,担任校长十年并运用与推广《马立平中文》; 自2004年创建非营利“英华在北京”语言与领导能力暑期学院以来,每年亲自带领美国青少年在北京学习并为贫困学生服务; 2012年创建非营利英华普林斯顿语言与领导能力学院,带领来到美国的非英语母语青少年学习与实践并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自2004年,担任新州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总顾问,为华人父母提供一个学习和讨论的平台,不断提高个人和子女情商,开发智商,增进和子女的交流。2000年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1年休斯顿大学物理博士;1984年北京大学物理学士。2007年从美林证券公司辞职,在The Lawrenceville School 教数学并致力于创建公立特许学校。目前,回到美银美林做大数据分析和模拟。

这一串串高大上的头衔里略带严肃古板的印象,在我当晚见到廖冰本人的时候被立即打破。

站在我面前的,是有着北京口音的大嗓门完全authentic毫不造作的活泼泼的充满生命力的女子。而这个女子,在当晚两个小时的分享中,没有PPT不拿任何讲稿看任何笔记毫无停顿酣畅淋漓地给我们在场的上百位家长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而当因为场地原因必须下课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家长们都大喊不过瘾,舍不得让她走。

到底是什么让廖冰有了这样的魔力?

这是我记下的当晚廖冰和大家着重分享的几个方面: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庭教育不能靠“抄作业”

廖冰首先提到她并没有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灵丹妙药”,希望把EQ Parenting的理念介绍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最终每个家长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做“功课”。照抄“成功家长”的作业并不一定有效。

*关于青少年自杀事件 – 请重视孩子的精神健康

廖冰到达之前,湾区刚刚发生了Palo Alto的Gunn High的又一个高中生卧轨的悲剧。讲座一开始,廖冰就谈到她因为她母亲的家族有多人曾经有过精神健康的问题,从抑郁症到自杀倾向到自杀,她对年轻人的精神健康一直就非常关注,并早在10年前就曾经有想过举办关于华裔青少年精神健康和家庭教育的年会,但是当时少有家长赞同,以至于在廖冰博士参与的旨在帮助家长提高情商以及建立良好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的PCE Club (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的年会上,对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只字未提。

而如今,接二连三的校园悲剧终于让青少年精神健康这个话题提到了家长们和研究者们的风头浪尖。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的王慈欣教授希望与廖冰担任总顾问的PCE Club合作,而11月7日在Cal Tech也召开了第一届亚裔精神健康的年会,希望可以籍此提倡精神健康,预防大学里的亚洲人和亚裔自杀的案例。

当晚的讲座上,廖冰也有提到,太多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只关心着我们孩子的学业是否优秀,会考上哪个大学,将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可是忽视了孩子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精神和健康。希望这些已经发生的悲剧,可以引发家长对培养孩子精神健康的重视。

*关于AP – 不要让孩子上太多AP!

讲座中,廖冰谈到有很多华裔家长有倾向督促自己的孩子在高中上越多越好的AP课程。也有家长听说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修的AP多就开始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也听到有家长向她咨询,到底是应该让孩子上普通课程拿A,还是AP课程拿B,对于孩子申请好大学有帮助?

对此,廖冰的建议是,AP是大学课程不是中学课程,除非孩子对某个方向特别感兴趣自己想要往更深去学习发展,否则作为家长,没有必要push孩子去上AP课程,更加不要以为申请学校的时候AP是越多越好。否则会累垮孩子。她在南加州的时候听到有些家长让孩子们同时在上很多门AP,孩子和家长都累得苦不堪言。

关于AP课程对申请大学的帮助,廖冰提到她自己的孩子,当年申请大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单上只有AP Chinese,AP数学和AP化学,但是也一样上了很好的私立大学RPI(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我讲座后查了一下,虽然这个大学在我们华人父母中的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却是““Top 10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USA Today.”

*关于如何帮助内向的孩子成长

美国是一个崇尚外向的国家,从学校到社会,都会鼓励和表彰外向的积极表达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的孩子的天性是一个内向的孩子,那怎么办?廖冰和大家分享了她自己家的经验- 因为她的儿子,正好就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也不喜欢发言。廖冰问过他,为什么在课堂上不爱发言?儿子回答道,“那是因为我想表达的观点别人已经说过了,我不想为了发言而发言。”

讲座听众中这时候就有人问,“那也可以让孩子在别人说之前自己先说出来啊。”可是内向的孩子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个抢先表达的需要。他们并不认为需要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来impress别人。

这倒是让我想起过去一年多里我一直在学习的哈佛幸福课里关于提高independent Self-esteem的准则,后来被我自己当成我微信的motto: “To be known,not to be validated. To express,not to impress.” 我猜想,从表达的角度来说,或者其实外向的孩子更需要通过表达自己impress别人来感受自我的价值,因而更趋向于拥有dependent self-esteem,而内向的孩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已经天性里拥有了更多的independent self-esteem呢。

廖冰说,其实内向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帮助来发现他们的passion。她推荐了一本书给希望更好的了解内向孩子的家长: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这本书会帮助我们了解到,其实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是天生内向者(introverts). 他们更愿意聆听而不是急于表达,更愿意创新创造而不是为自己争取荣誉,更愿意自己独立工作而不是和team work。这些introverts有着从梵高的向日葵到个人电脑的发明等许多对社会巨大贡献。

廖冰说,像她儿子这样的 introvert 孩子,如果我们长期deny或 dismiss他们天生“敏感”极其容易被overstimulate的一面,而过于要求他们像外向孩子那样,他们会更容易感到“心力憔悴”,出现没有必要的焦虑症状(如失眠、panic attack等等),都可以成为抑郁症的先兆。

*关于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孩子自然的天性,不管他是外向还是内向,也不管他是和我们自己的天性一样还是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是要养育出Emotional Intelligent(高情商)的孩子,而不是一上来就批评他们,否认他们的感受。我们要学习成为孩子的Emotion Coach(情绪教练)。具体的做法在John Gottman的那本“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的是书中有提到:

1     Be aware of a child's emotions.

2     Recognize emotional expression as an opportunity for intimacy and teaching.

3     Listen empathetically and validate a child's feelings.

4     Label emotions in words a child can understand.

5     Help a child come up with an appropriate way to solve a problem or deal with an upsetting issue or situation.

家长如果希望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你要让孩子觉得你是永远和他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Relationship is always before discipline.

廖冰说的这点,和我这些年来学习的很多关于parenting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确实,孩子如果感觉你和他不在一个战壕里,再多的教育他们也都会关闭他们的耳朵听不见,而一味的批评或惩罚或许可以表面上让孩子一时服从了,可是感情上和父母的关系却会越来越远,更加封闭。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要先在孩子的emotional bank account里有足够的deposit,才可能让孩子有可能愿意聆听我们的教诲和分享。

在这里,廖冰分享了她自己的儿子在大学里失恋后主动打电话告诉妈妈,让她非常温暖。她说儿子并不是一个爱读那种self help的书的人,可是经过这次失恋,他听了妈妈的话希望更好的了解女性的想法了,居然愿意去读那本“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了,也让她非常欣慰。

谈到培养孩子的情商,廖冰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带她的“英华在北京”暑期夏令营从美国到北京期间,她和夏令营里的孩子有事先的规定- 如果孩子有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说脏话,不管是身在何处,立即就要趴到地上做pushups,第一次犯做10个,第二次20个,第三次30个,以此类推。这对那些孩子其实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有的时候可能他们并不在教室,而是在北京的某个菜市场,地上比较脏,可是即便如此,孩子也需要立即趴到地上去做pushups。这样的后果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

*关于让孩子叫长辈

说到和孩子的relationship,有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不肯叫人,很不礼貌。廖冰分享了她自己的经验- 与其让孩子没有自主权鹦鹉学舌地说“叔叔好阿姨好”,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对孩子来介绍长辈,比如在孩子见到李阿姨的时候不是逼他非要说,“石头说李阿姨好“,而是对双方都做介绍说,“石头这是李阿姨”,这时候孩子一般就会自然而然地说“李阿姨好”。

*关于如何让孩子才艺学习上愿意花时间练习和钻研

不少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学琴或其他才艺但是不肯花时间练习。廖冰的建议是:

1.  Again,先要培养和孩子很好的relationship

2.  学习某样才艺,要想办法让孩子的motivation比自己还要大才行。这样他才会自己愿意学,而不会因为是一味的为了家长去学甚至被逼着学而伤害relationship。

3.  不要过于苛求完美。要为孩子的进步和努力鼓掌喝彩,也允许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跌倒,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孩子自己的motivation。

*关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我生活能力

廖冰对自己的孩子很早就说得很清楚,等他们大学毕业之后父母就不会再给他们钱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们做。她的孩子稍稍大一些的时候,就开始承担部分家务。出门旅行会自己打行李,自己洗衣服、准备早餐。她的孩子在去上大学之前都学会了做饭,到学校宿舍之后因为会做饭而受到朋友们欢迎。大学的时候回到家,孩子们是要给爸爸妈妈做饭的,他们也很enjoy这样。

廖冰的这一段让我非常惭愧。在我的家里,我经常因着爱孩子的名义而养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其实这样不但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生活能力,也让他们不懂得appreciate父母的劳动,认为自己的事情别人来帮忙做是理所当然,而且自己还搞得很辛苦。

关于做家务,我经常会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做饭洗碗多么辛苦自己多么不情愿。其实孩子是从父母身上来感受的。如果我们觉得做家务是痛苦,孩子也会跟着觉得是痛苦。如果我们觉得做家务也可以说很fun的,孩子也会跟着学习和体会做家务中的乐趣。

这一点我还要好好改进。

*关于Gap Year

Gap Year 指的是从高中毕业到大学一年级中间的一年,不少美国的孩子会选择迟一年去上大学,而用这一年去旅游或体验社会。廖冰自己的女儿就17岁高中毕业后自己选择去约旦度过gap year的6个月学习第五种语言,然后回北京服务homeless children 10个星期。她现在上大学一年级,告诉妈妈说很感激gap year,因为她不会像那些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那样为了成绩而stressed out。经过了gap year,她知道保证睡眠的重要,因为已经了解自己,知道怎样可以避免把自己整得 insane。

*关于培养self control的重要性

廖冰给大家介绍了Paul Tough 的 "How Children Succeed“一书,里面讲到seven highly predictive character strengths that are correlated to leading engaged,happy and successful lives,分别是:zest,grit,optimism,self-control,gratitude,social intelligence,and curiosity. 而这个self-control 是很多孩子到了大学才发现没有的,就是因为在家里没有机会培养这个character strength。她觉得家长一定要介入,不能放任自流,但是往往培养孩子是没有捷径的,或者说捷径对long-term不一定就好。具体怎么来做才是最好,也一定要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和孩子的情况来面对,而不是完全照抄别人的经验。

这一点也让我反思。我们家女儿13岁了,总体来说还是相当自律的孩子,把学校的功课和自己的课外学习的芭蕾和小提琴等等时间都安排得挺好的。但是过去一年里有时候沉迷于和同学在网上聊天,会到很晚才睡,我们和她讲了很多次,她嘴上答应了但是也还是会忍不住,于是我们就采取了一到10点半就把她的电脑断网的措施。一开始我还觉得这招立竿见影非常好,但是现在想来,是不是这个解决问题的捷径在long term来说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呢? 等到她以后上大学离开了我们不再有人断网,是不是她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来熬夜网聊呢?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又应该怎样做才好? Parenting真是一门大学问,要好好琢磨,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关于Pathfinder Parents instead of Helicopter Parents (绿黄红区)

这个Helicopter Parent的概念廖冰那天没有时间详细来解说。后来我到网上查了一下,了解到a helicopter parent 指的是a parent who is typically overbearing and does for the child what the child could do for himself.  Helicopter parents are those who may wield their own power and influence to the child’s advantage. 与此相对应的是 Pathfinder Parent,在网上可以找到这个视频(http://www.janinewalkercaffrey.com/pathfinder-videos.html) 说的是“A pathfinder is kind of like a pathfinder in the military. The goal is to stay a few steps ahead of your child to go on ahead and see wha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may lie ahead so you can help steer your chil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out doing everything for them.”

廖冰说她一贯力主对孩子的教育需要通过首先培养关系(站在一个“战壕”里),在有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交流。有些事属于“绿灯区”,完全可以随他们自己的选择。比如在他们家,是否能保持个人房间整齐,就属于此类(对此我个人大概做不到完全绿灯区:))。有些事属于“红灯区”,完全要听父母的,因为生死攸关,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是说绝对不可以跟在网上认识的人线下约会。剩下的事属于“黄灯区”,需要在交流中提供信息和这些事的natural consequences,比如除了讲晚上不睡觉或长时间玩电游的后果,还要讲培养self-control的重要性等等; 然后,还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廖冰那天提到这个 Green-Yellow-Red 思路是Dr. Janine Walker Chaffrey,PCE Club 2013 annual conference 的keynote speaker教给她们的。后来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她,发现她写过一本关于如何鼓舞激励孩子成就的书:“9 Ways to Motivate Your Kids to Achieve”。我大概读了一下review觉得很不错,以后要买来读。

基本上这就是我根据那天粗粗记录下来的一页纸笔记和回忆整理出来的当天讲座的概要以及我的一些个人感想。

因为年底非常的忙碌,又加上自己拖延的恶习,这篇文字一直到2014年的最后一天才写完,在此向承诺过我会很快发表讲座笔记的Alicia以及微信群友致歉。
*推荐书目名单

最后是我记下来的那天廖冰提到的推荐书目名单:

1.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by Susan Cain

http://www.thepowerofintroverts.com/about-the-book/

关于了解内向的孩子的需求和价值。

2.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by John Gottman

关于学习成为孩子的emotional coach.

3.  Boys Adrift: The Five Factors Driving the Growing Epidemic of Unmotivated Boys and Underachieving Young Men by Leonard Sax

关于如何更好地养育男孩

4.  Girls on the Edge: The Four Factors Driving the New Crisis for Girls by Leonard Sax

关于如何更好地养育女孩

5.  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Curiosity,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by Paul Tough

关于培养自控力等其他特性

6.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Misfits,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by Malcolm Gladwell

廖冰是在提到有时候孩子不去录取自己的最好的大学反而对未来的发展更好的时候提到这本书的。我大致看了一下这本书的介绍,书中似乎有提到如何把挫折和逆境转变为成长的机会。记下,希望有机会来好好读。

7.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Dweck
这是廖冰推荐的书单里唯一一本我已经读过的书。书中介绍了我们一般人看待问题的时候的两种不同的mindsets对我们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影响: Fixed Mindset and Growth Mindset,以及作为父母如何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努力本身而不是他的天赋来激励孩子的Growth Mindset。因为有了Growth Mindset,我们就不会因为失败跌倒而从此不起,我们也会更加resilient和享受努力的过程本身。当时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女儿的一个暑期Public Speaking课堂上的刚入大学的“小老师”给她的推荐,女儿读了以后很喜欢,有时候在我碰到挫折的时候还会鼓励我说,“we just haven’t acheived it yet”. 后来我买来读了才发现给我自己的启发和帮助一样的大。女儿读这本书的时候11岁大。强烈推荐给所有的成人和大一些的孩子。

乘着这个机会,我再加另外几本廖冰博士那天讲座可能没有提到,但是对我个人在学习parenting的过程中非常有帮助的几本书:

1.Liberated Parents, Liberated Children: Your Guide to a Happier Family  by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我2010年读的这本书。 是作者这几本孩子教育系列里我最喜欢的。 当时我希望我9年前就读过它,那我这些年来为人母亲的很多挣扎就不会有这么多了。 还好永远不会太晚。

2.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by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这本比上一本名气更大。我读的是中文版。 觉得很好就又上网买了英文版,连带作者的其他parenting的书。 上一本是有活生生的人物,我感觉更加emotionally贴近。 这一本是工具使用书一样的,给你具体使用方法。

3.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How to Help Your Children Live Together So You Can Live Too by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如果你家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彼此有喜欢“争宠”,fight,或动不动向你喊“no fair”,强烈推荐。

4.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of Children

这本书我2010年读了后又让我9岁女儿自己读了。 读完之后我们母女的感情进入新台阶。:) 这套书系列里给夫妻读的版本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 the Secret to Love that Lasts 也非常推荐。 如果先生也肯读书的话,一定会增进夫妻感情。:))

5.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 by Sean Covey

这本书是著名的7 Habits的作者专门写个teenager的。 我在2013年买了回来准备给马上进入Teen的女儿看以后儿子长大了也可以看, 结果没多久女儿告诉我以后必须再给弟弟买一本了, 因为她开始读这本书后已经开始把每一章之后的workbook都认真回答填写了, 这本书已经是属于她了。 我自己的感觉女儿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思想上成熟了很多, 少了很多抱怨,会更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options, 自律性和自主性都有提高。

希望大家可以从我整理的廖冰的2014年11月初湾区讲座的笔记里受益。再次感谢廖冰的所有分享,我在参加讲座和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受益匪浅。非常希望在新年里,廖冰还有更多的机会到湾区来,和我们湾区的家长更多地分享她的教育理念。

 

(梅玫,完稿于2014年12月31日凌晨4:25am)

 

 

 








阿朵 (2015-02-17 06:00:57)

你这个写的真全面!

一枚生活 (2015-02-17 22:14:55)

谢谢大姐。这个还是上次的笔记。 这回的还没有来得及写呢。还要好好消化一下。

阿朵 (2015-02-17 22:16:52)

你好好消化吧,我没听到,就等着你的笔记了。

一枚生活 (2015-02-17 22:22:52)

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