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

 

芦苇荡

偶然,听到了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那别致、欢快、动听的乐曲声撩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能记事差不多在七十年代。那年代生活的艰辛,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的。

芦柴和芦柴花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宝贝。芦柴可以做成睡觉用的席子、储存粮食用的笈子、打扫卫生用的簸箕,还有晒山芋干用的簿子。小毛柴也是烧火用的极好的材料。芦柴花则可做成脚上穿的毛窝或者木屐,铺床也是极好的保暖用品。

那时的雨水也多,虽然我们家住在废黄河大堆上,沟沟坎坎里却到处都是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芦柴生长,黄河底上就更不必说了。黄河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现象,在堆与河之间有一片约略300米宽开阔的沙地,这片低洼的沙地就叫黄河底,磕头坂以下满眼望去都是芦苇荡子。

为什么那时的芦柴这么多呢?那时的土地是集体的,芦柴由看青的管着,同时家家户户好多必需品也离不开它。每个人心里对它都充满了感情。

芦柴的叶子还可以用它来包粽子,也可放在蒸篱上用来蒸包子、蒸飬子,那浓郁的清香令人感到特别地爽口。还可以用芦柴叶子裹成喇叭,在喇叭顶部横竖各捏一下就能吹响了,芦柴也可做成芦笛,我们的童年时代,这些就是很好的乐器。猪和牛都很爱吃芦笋,当然要很好地管理,不然,芦柴就给吃败了。芦柴的根有一股甜丝丝的味道,小时候我们将它当作甘蔗吃,据说还能去火,治牙疼。

芦苇荡里有说不尽的乐趣。芦柴长到人把高的时候,有一种叫柴呱呱的鸟就成群结队的来了,成天欢快地鸣叫,有意思的是这种鸟只生活在芦苇荡里,很少见到它飞到树林中去。鸟窝做在芦柴比较密集的地方,然而不幸的是,那时人们生活困难,它的蛋,常常被人掏掉煮了吃。儿童躲蒙蒙,芦苇荡是极佳的去处,但要小心,芦苇梢上常常有青草蛇出没。摸鱼,也在柴根底下容易摸到,因为芦苇根是鱼的藏身之处。芦苇荡里水草肥美,我们每年夏天都能割一大堆荒草,为牛准备越冬的饲料。芦苇荡潮湿的地表生长丰富的苔藓,俗称地衣,是难得的美味。

做芦柴席是很有讲究的。那时几乎家家都有一只五六尺长尺把粗的石磙子,这家私除了做场外,主要是用来压芦柴的。我们那里男人女人都会做席子。做席子首先是选好材,一般不选在水里泡过的芦柴,那样的芦柴根部好长一段颜色灰暗,而且不结实,通常要选长在沟帮上的高大的来做席子。小孩子的作用就是把芦柴外层的膜去掉,剩下来的事全是大人的了,先是把根部斩齐,梢子过细部分也要斩去,然后用小刀把柴劈成两瓣,接着放在平整的地面上用石磙来来回回地压,芦柴十分柔软了,就可编席子了。席子通常是斜着编的,巧手能编出很多好看的花纹,边口五六寸左右要折向反面,再一根一根塞进席花子里,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小二碗卡在席子上来回磨,目的是要去掉席子上的细刺。人睡在这样一张黄亮亮的席子上舒服极了。可惜的是现在这门手艺几乎要失传了。

做毛窝做木屐也是男人们的拿手活。木屐的用料是柳树板、黄麻绳、芦花、布条。柳树板木质不软不硬,容易钻眼子,也容易受钉子。其实板不需要刨的很平,现在好理解了,目的是增加摩擦力。首先要把板锯成比实际鞋码大一些的木屐板,然后在木屐板边缘等距离打眼,眼打好后每块木屐板上钉上两条两寸长左右的腿,腿钉好后穿黄麻绳,两个眼子黄麻绳环头穿一根,这叫筋子。芦花从芦苇末端剪下来晒干,然后用石磙反复压,使它柔软,用压好的芦花和布条一起搓绳,搓好芦花绳后开始围木屐。也有细工的用整柳树段子挖木屐腿的,那样就更结实、经久、耐用了。木屐的好处是暖和、离水,几乎不花钱。农村人,人人穿木屐,一个冬天就这么咕咚咕咚地穿着。

现在几乎看不到芦柴了,更不谈木屐。回想起来,那时的生活虽然贫寒,但是倍觉温馨,温馨在父母亲为我们编的柴席上、为我们围的木屐里。(2014-10

 

 






海云 (2015-02-03 17:54:36)

你这篇也让我想起这首歌,我也是小的时候听过的,印象深刻是歌者用扬州方言唱的。我网上搜来这首歌,放在你文后,与大家分享,江苏民间小曲,很有故乡的味道。希望你不介意。

金丝楠 (2015-02-04 08:33:07)

谢谢赏读,并且如此用心。

金丝楠 (2015-02-04 08:48:43)

海云作家,请问怎么可以听到您加在文后的乐曲呢

春山如笑 (2015-02-04 20:55:32)

温馨的回忆 "那时的生活虽然贫寒,但是倍觉温馨....." 这句话触动我的心弦, 我也常常这样想

金丝楠 (2015-02-05 00:32:23)

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快乐方式,而童真是相同的。不同的父母给于子女的物质是不同的,但是付出的爱是相同的。所以能引起共鸣。

金丝楠 (2015-02-05 03:25:07)

谢谢海云作家,再次欣赏《拔根芦柴花》,觉得是又一次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