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殿堂里的沉思者(五)向人类智者致敬

我以为,除了师长之外,生活中值得敬重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知识的人,知多见广,学富五斗。另一类则是品行端正的人,做事规规矩矩、一丝不苟,为人光明磊落、宽人律己,不由不敬。

在众多港台明星中,我比较喜欢两个人,一个是香港的刘德华,一个则是台湾的刘若英。喜欢他(她)们不仅出于演艺的精湛,而且是因为他(她)们做人的品行。据说,刘德华在演艺界颇有口碑。一次参加彩排,伴舞队里有个女孩子摔倒了。女孩子长像平平,却又喜欢在大牌演员面前显摆,大家都不喜欢她,见她出丑,不仅不同情,甚至取笑她。刘德华见了,急忙过去将她扶起,询问伤情,安慰鼓励,丝毫没有大明星的架子。刘若英也是声望很好的演员,她到大陆拍戏,从不摆大演员的谱,为人谦和恭顺,极有教养,从清洁工到大导演一视同仁,即使对看门的师傅也表现出自己的尊重和热情。

为人尊者,并不在于表面上的拥有(职权、地位、金钱等),而在于他(她)们的行为。我自己虽然混得不咋样,可心里却有一种傲骨,就是看不惯拿腔捏调的人,越是表现出尊贵和不同凡响,心里越是瞧不起,越是感到别扭。近年来,回国机会多了,各处游走,见过一些有名望的人,大部分属于我讨厌的范畴。后来,自己也慢慢想通了,认为这也是一种环境的熏染,生存的需要。据说,不摆出点架子就没人信你,更没人理你。从这个角度讲,我似乎又能理解为什么要装腔作势了。难怪经常有什么“高干子女” 、“将军夫人”可以四处行走诈骗,原来是有市场。

前不久,听朋友说起国内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大概属于院士级。说他平时非常严厉,不苟言笑,对面相遇,如果不是他首先打招呼的话,千万别自作多情,主动问好。“先问好会怎样?”对有怪癖的人我多少有点兴趣。朋友一听,急忙摇手说那可不行,你会自找难看的。朋友说他会突然停下来,唬着脸盯着你:“你打断了我的思维!知道我的思维值多少钱吗?”这么一说,我不禁愕然:何许人也?值得端那么大的架子?同时心里不禁好笑:此君真也不知天高地厚,不就是中国的一个院士吗?难道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了?好笑之余,心里很为他害躁,你说这种教授的架子端得可怜不可怜?过去我们的大老板也是个院士,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学术界颇有名气的一个教授,可他却非常平易近人。和他接触,你不会感到有任何拘束和压力。这么说吧,如果不事先告诉你他是谁,给他一顶破草帽,你一定会以为他是街口摆地摊卖西瓜的老头。实验室里有个职位很低的技术员,一次很有感触地对我说,真不敢相信XX教授居然还能叫出她的名字,跟她聊天还知道她家里的情况。每次实验室会议之前,教授都会跟大家拉家常:孩子的烦恼,旅行的见闻,无所不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开起会来,一切入了正题,他又能很快进入角色,总是一语中的,言简意骇!我常想,看来知识真的不是贴在脸上的东西。为此,我从内心里十分尊重这位老板。

说了半天,全是生活中值得尊重的人,至于说到敬重,那就更少啦!在我眼里,值得敬重的人也有两大类,一种是上述两种值得尊重的人再加上他(她)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类则还是上述两种人,他(她)们倾其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追求,虽然成就不大,默默无闻,但他(她)们的努力却为成功者铺平了道路。

走在午夜时分的南京路上,看着两旁商场里醒目的招牌、耀眼的装饰,看着如织的游人结伴而行,年轻伴侣如糖似蜜,我的心总会飞得很远很远,想得很多很多。我常对擦肩而过、无忧无虑、装束时髦的年轻人们发出自问:你们知道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呢?也许,在你们眼里,生活里的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根本不值得如此自作多情、多愁善感。可你们想过没有,仅仅上溯几十上百年,你们生活里的很多东西连王公大臣们都无法享受。你们知道不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你们知道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手机,只要一部手机在手便能真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你们知道不知道电脑是如何发明进而走入千家万户,让你们打开电脑就能在网上遨游,天下大事瞬间尽收眼底?你们知道不知道究竟是谁改变了这个世界?知道不知道诸如贝尔、爱迪生、布什(不是美国的现任总统,而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范内瓦·布什,他研制成功第一台现代模拟计算机)以及马丁·库波(发明了第一部手机)的名字?

每每至此,我的思绪总是飞得很远很远,穿过时空隧道,追随着先人们的足迹。我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亚里士多德。之所以首先想到他是因为他与现代科学的许多著名学者不同。正如牛顿所言,现代科学的大师们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唯有亚里士多德不同。他面对的是一个混混沌沌的世界,没有任何人留给他对自然的认识和经验。亚里士多德被学界认为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鼻祖,从他开始,人类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受教于柏拉图。但他不能认同老师和先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自然现象的本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研究自然现象的哲学家,而笛卡尔则被认为是最后一个身兼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动物的形态、植物的生长,试着给它们分类,而且对研究者的行为进行总结和规范。他一生著述甚多,涉猎极广,为后人留下了两千多部的著作。除此以外,他对天文学也颇有研究,是第一个提出我们所居住的天体是个圆球的人。中国的先人们也曾对月蚀潮汐现象有过独特的见解,但没有一人能象亚里士多德一样在两千三百年之前就能根据月蚀的现象明确推断出地球是个圆形,并且能利用在海边了望远归的航船总是先见到桅杆再见到船体的事实来论证他的推断。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为人类开启了认识大自然的神秘大门,带领人类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万里征程上迈出了可贵的我们今天能称得上为“研究”的第一步!虽然他的成就和权威被宗教统治权力利用了几近两千多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的现代科学带来了负面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羁绊作用,但他对人类认识和了解大自然的贡献仍然垂留青史、功彪千秋!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家行列中,居里·玛丽是唯一既是女性又是跨学科两次获得殊荣的科学家,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她的大名几乎妇孺皆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光环背后的坚韧与崇高。对我而言,我崇敬她的成就和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更崇敬她的品格高尚。在青少年时代,她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而且养成了独具慧眼的审人度势和正直向上的品格行为。她在科学上的真知灼见和在择偶上的特殊标准是一致的。应该这么说,她发现并与之结合的皮埃尔·居里是和她发现钋和镭具有同等价值的人生机遇,那时,皮埃尔·居里还仅仅是个名不见经传、年薪不过五百法郎的中专学校的实验室主任。

正是皮埃尔·居里身上独特的科学家的潜质和气度才使他(她)们走到了一起,也正是在皮埃尔·居里的引导下,她才和钋和镭结下了不解之缘。读居里·玛丽的传记时,我心里一直怀着感动和崇敬。那时,她没有教职、没有报酬、没有设备,就在皮埃尔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的工作室里开始了成就她辉煌的工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那种工作条件和环境之下,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才能赋予她这种动力?是什么样的追求和品格才能支撑她作出如此选择?难道在她的青春年华里生活中就没有其它引诱她的东西了吗?严格地讲,她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几乎与民间科学家别无二致。看看今天的科学家们吧,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科研基金,追求的是一流的实验设备和条件,纵使如此,尚不能专注于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稍不满意便放弃另觅“高枝”。相形之下,能不叫我们这些后辈们在先人面前羞愧汗颜?

至今,我仍无法想象以居里·玛丽这样纤弱女性之身何以承受那种繁重枯燥的体力劳动?八吨沥青哪!要从八吨沥青中去筛选不足一微克的微量元素,而且还不知道这种元素究竟存在不存在、能不能找到。那种工作强度难道不比今天的涮碟子洗碗更加辛苦?那种危险难道不比今天见着放射线就逃避的所谓放射性实验更危险十倍百倍(要知道,现在实验室里只要涉及放射线都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只要小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人的损害还是很轻微的)?放在今天,真的有人这么干了,在世人眼里,不是傻子就是疯子。连命都不要了,不是疯子傻子又是什么?

不仅如此,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居里夫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当年,她(她)们的生活非常拮据,家徒四壁,清贫如洗。可当她拿到诺贝尔奖金的时候,想到的竟是如何用这笔奖金雇佣助手拓展研究。当他(她)们千辛万苦地提纯了一克价值连城的镭时,他(她)们又把这一克镭连同镭的专利一起捐献给了科学和社会。用她的话来说,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应该属于整个人类!

今天的美国社会,大学和一些科研机构也常常得到捐赠,这些有钱人的行为虽然值得尊敬,但还不至于让人崇敬,因为他(她)们毕竟只是捐赠了财富的一部分,或许还搀杂着其它一些动机。而居里夫妇当时的状况却是他(她)们的生活条件很差,急需这笔钱来改善提高。他(她)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捐出了本该理所当然地属于自己的富裕,对比今天社会许多不正常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我们还能说点什么呢?我们能面对大款们傍妞比阔的现象而泰然处之吗?

牛顿是现代科学之父,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不幸。牛顿终身未婚,五十岁时便突然罹患精神失常,为此,给世人留下了永远的不解之谜。牛顿的工作精神和对科研的专注有口皆碑,世间流传着许多他工作中的痴情傻事,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笑话也是对他科学献身精神的赞美。应该说,牛顿个人生活的不幸是与他对科学过于专注分不开的。自古人无完人,科学上无比的才情天分与生活中的不近情理往往连袂而至。今天说起牛顿,我们并不应该用他生活中的缺陷去反衬他科学上的伟大,象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中的陈景润那样,连走路都会撞到电线杆。这种文人的渲染客观上并不能如他(她)们想象的那样塑造科学家的高大形象,相反,对科学家的人格缺陷倒造成了世人偏持的理解,以为凡是大的科学家总是那样不近情理,不食人间烟火。

如此说来,世间许多事都是莫名其妙的,热情并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往往总是事与愿违。在我看来,这么介绍科学家的结果也就是客观上程度不同地抵消了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无论是牛顿、居里夫人还是陈景润,我们首先不能把他(她)们看作是科学家,而是人类中的一员。他(她)们和所有的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正常人的追求:富裕的生活、完美的家庭、高贵的地位、耀眼的荣誉。所有这些,他(她)们一样不缺。可贵的正在于面对科学研究和生活完美两者不可兼得而必须取舍的时候,他(她)们往往选择了前者,从而才铸就了他(她)们的伟大。事实绝非那些力不从心、事与愿违的文人笔下的情景:她(她)们仿佛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些缺陷才不得不移情于科学。这完全是文人误导下的世人对科学家们的误解。正因为如此,我真的渴望人物传记作家们能从人的平凡中去挖掘大科学家的不平凡,给世人真正的感动和学习的榜样。

说到这里,无论是牛顿还是居里夫人,他(她)们的牺牲精神虽然可敬可佩,但毕竟还只是舍弃了舒适美满的个人生活,并非生命的自由或本身。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面对的不仅是传统理论的挑战,甚至是宗教的诬陷、政治的迫害。他们所抉择的,不单单再是完美的生活,而是人身的自由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在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还漠然置之?还有什么理由不脱帽致敬?人类应该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布鲁诺、伽俐略等。

有人曾给伟大学者的人生类型进行归类,一种是静观的人生,他们以非凡的理性深入研究自己择定的领域,不搀杂多余的个人感情,其代表人物是康德和牛顿;第二类是壮观的人生,他们将理性的刀锋直指人类根深蒂固的愚昧,虽九死尤未悔,其代表人物是布鲁诺;第三种是静观和壮观合二为一的人生,他们将理性与感情溶于一炉,为人类寻求长远的利益,其代表人物是居里夫人。

实际上,我并不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和解释合情合理,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些科学家的人生特点。我认为品格和风格应该分开来说,不应混为一谈。我崇敬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无论是以自由或生命作为代价去追求真理,还是舍弃舒适的个人生活,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都一样成为矗立在心中的丰碑。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风格和性格特点,我也想大致地作一分类。一类是怪才奇才,想人所未想、瞩人所未见、做人所未做。他们的理论一出,无不惊世骇俗,无不令人瞠目结舌。初始不解,越琢磨越令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这类科学家的代表应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第二类当属多才多艺型,涉猎极广、无所不通、无所不精。这类科学家的代表人物应是亚里士多德、沈括、达芬奇和罗素等。第三种类型是既不乏才情,又踏踏实实、坚韧不拔、慎密细致、治学严谨。这类科学家的代表非居里夫人和巴斯德等莫属。无论怎么分类,我们都应该牢记这些先驱者们的丰功伟绩。正是因为他(她)们,自然的面纱才在人类面前一层层被揭开,人类才能象今天这样解放自己、驾驭自然、升天入地、无所不及。我们纪念他(她)们、敬仰他(她)们,同时也以他(她)们为榜样,用他(她)们的精神鼓励自己继续探索。

虽然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也依据这种认识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是,面对神奇的自然现象,我们仍有许多不解之谜。先人们告诉我们的,永远只是自然奥秘的一部分。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也许能象这些先人们一样聪明、一样勤奋,可穷其一生,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能将我们感兴趣的专业稍微向前推进一点点吗?宇宙之大,奥妙无穷,我们又岂能窥其冰山一角?圣经里常常有水变成酒的故事。水真的能变成酒吗?假如能,那能不能变成饮料呢?能不能变成油、变成燃料呢?又假如能,那世界还存在能源危机吗?那世界上为争夺能源而进行的战争和军备竞赛还有必要吗?神仙是靠不住的,说到底,我们还得靠自己,一副大脑两只手!

昨晚同朋友一起散步,随便聊天说起人类飞的梦想。在空中各种飞行器已经存在的今天,朋友仍坚持说人类至今没有实现会飞的梦想,因为现存的无论哪种飞行器都与生物学角度的飞不是一回事。他一边走一边指着树丛中的小鸟说:瞧,那才是真正的飞呢!煽煽翅膀就走了。说走就走,要停就停,灵活方便,自由自在。飞机算什么?没有跑道飞机能飞起来吗?能落下来吗?那种飞只不过是模拟,是机械圆周运动的驱使,距离仿真还差得远呢!要仿真就得靠关节运动,肌肉运动。我笑了笑说,二零零五年的十大新发明中有一种简易飞行器,带两个翅膀,飞起来象在空中驾摩托车。朋友说,那不算,看看那些材料就不能算真正的翅膀,不是金属就是塑料,要用羽毛。仔细瞧瞧,小鸟起飞和降落时羽毛是什么样,张收自如,调节得多么精确,简直就是天衣无缝!我一听,来了兴致,建议真要仿真就用大雁的羽毛,瞧这路边湖畔一群群的大雁,多得烦人。朋友一听大笑,说真如此那大雁可就惨了,哪有这么多的大雁羽毛。我很认真,说真的做成了,人还要什么汽车?全把它给毁了,公路也不要,全平了,想往哪儿去,振振翅膀就走。不过到了那时,还得制定空中飞行的交通规则,不然,到处乱撞,碰了头就糟了。于是,我们便认真讨论空中交通规则起来,共识是必须象我们种菜那样利用好所有空间,根据高度,至少分成三层,下面是小菜,中间是辣椒茄子,上边是丝瓜豆角。

太太们听了,一起笑我们象真的一样,煞有介事,俨然一个专家。我笑了,告诉她们要想成为专家并不难,给我十分钟,我便可以把你们全训练成通才专家。她们见我挺认真,问我如何训练?我说很简单,如果你遇到一个生物学家就问他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是地球产生的还是外来的?如果起源于地球,是起源于冰川低寒还是火山高温?是何时开始如何开始的?从生命开始直至消亡是一次完成还是反复循环?生命的局部死亡与整体死亡是什么概念等等。如果遇到一个天文学家你就问他何为宇宙大爆炸?爆炸之前是什么?会无限膨胀下去吗?如果你遇到一位物理学家或哲学家,你就问他时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实在的还是虚无缥缈的?是不是真的就是一条从过去流向未来的河流?如果是河流,它的上游在哪儿?我们能不能造出一个时间机器来?如果你遇到一名医学家,你就问他人类能不能从根本上战胜癌症?艾滋病真的那么可怕吗?肥胖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现今是个恼人问题而在过去却没有这种麻烦?如果我不想一次把生命过完,在活到五十岁时我想被冷冻起来,一百年后再解冻,和我重孙一起生活二十年,然后再冷冻,过百年再解冻,这样能做到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你只需这么几问,所有专家教授在你面前便全都变成了哑叭,这样一来,你不就成了那个领域里的专家教授了吗?太太们听了,都笑,明知道我在打趣,胡说八道,却又无法驳我。

是的,尽管人类的知识已有了惊人的爆炸性的积累,但在自然界面前,人类依然象刚刚朦胧懂事的童稚。自然未解的谜多得无以计数,如果你想揭开一道或者两道,那么你该怎么去做?所以我说,为了去揭开一点大自然之谜,首先,我们必须对先人们所做的一切抱有感激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我们为后人做点贡献的兴趣、信心和勇气!

 

 

 






百草园 (2014-11-07 21:37:37)

真正有学识的人,不会端架子,只有自己以为自己很有学识的人,才会自视甚高。

追梦 (2014-11-08 11:48:09)

完全同意你对可尊重和可敬重人的划分和分析。你的帖子我一般得看两遍,先跟上思路,捋清逻辑才敢说话。今天针对一点展开讨论一下,拿腔做势的人是不是真的那么讨厌,我的看法是不一定。一个人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方式不一定一致,用极端的二分法简单分为四种可能,内优外优、内优外劣、内劣外优、内劣外劣。绝对有这样的人:外表傲慢不合时宜但也有真才实学,我就认识这样的人。另外对腔调架势的评判也是很subjective的事,咱们出国久了的人对国内的好多习惯已经不适应了。

个人喜好往往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不管对方是什么表现方式,不管自己是否喜欢,不管对方对自己是什么态度,完全根据对方的内涵来做评判。当然说着容易做着难,这个世界也不是简单以优劣二分的,外在表现方式也是内涵的一部分。

默人 (2014-11-08 14:40:04)

谢谢百草园和追梦.完全同意二位的观点.生物学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生物多样性.看起来不起眼,但领悟的深度却直接反映学术水平.运用生物多样性的观点来分析人的性格,人格的多样性必然就多彩多姿\精彩纷呈.回过头来,一味看不惯别人的人其自身也必将会被别人看不惯.谢谢二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