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农民情结与哀叹

 

挥之不去的农民情结与哀叹

 

——写在“返乡岁月”之后

 

 

 

“返乡岁月”系列结稿之后,掩卷静思,颇觉五味杂陈、心潮难已。

 

我是农民的女儿,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也当过几年农民。即使是现在,我与丈夫的兄弟姐妹依然生活在农村,长年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由于这个原因,每年的春种、夏锄、秋收各个节令的天气变化,无不在我的关心之内。我脑子里装着不少农事谚语,我会在处暑之后看到一块地里的玉米没有长出雄花,就脱口说出“处暑不出头,拨起喂老牛”,惋惜这块玉米地这年没有了收成。我会下意识地担忧恶劣天气给农作物造成灾难,从1986425日、去年419日全省大范围内的小雪,我就断定当年当地的某些养殖业收成要大幅度下降。我之所以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小处着眼,是关心乡亲们的收入和生活,因为这不仅关乎他们一年的口粮与日常花销,而且他们修房盖屋、婚丧嫁娶也要靠卖粮的收入。从大处着想,是关心国人赖以果腹的农产品供给是否充足。我与农民血肉相连,我知道农民起早贪黑种出来的粮菜棉果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资。如果庄稼地里没有好收成,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必然上涨,钱就不值钱了。我常说,我骨子里是个农民,我有挥之不去的农民情结。我知道他们勤劳朴素、聪明善良,我知道他们长年耕作的艰辛与劳苦,我更知道他们对国计民生的卓越贡献,我由衷地尊敬他们,热爱他们。

 

可朋友们读我的“返乡岁月”系列,一定会留下如下印象:我读了12 年书,因遭遇“文革”不能考大学,以致于返乡后一度“精神不正常”,于是想方设法当了民办教师,1977年考上大学后更是喜出望外。有人难免会问:“你一步步都是在远离农村,都是要摆脱农民身份,现在又说自己有农民情结,岂不是惺惺作态、言不由衷?”

 

其实大家粗略地想一下就会知道,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一门心思想脱离农村,想到城市参加工作,想“丢掉泥饭碗、端上铁饭碗”的人何止万千?农家子女碰破头地或者争取招工、参军,或者十几年寒窗苦读,哪个不是想走出农村?哪个不是想摆脱农民身份?

 

农村怎么了?农民怎么了?无容置疑的客观现实是,就总体而言,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是生活最苦处,农民是社会最底层。君不见,城市里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乃至普通职工,一旦犯了某种错误但还不到坐牢的地步,或者在政治运动中遭到贬斥,就会被发配到农村“劳动改造”,但有谁见过农民犯了错误或在政治运动中遭贬斥后被送到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劳动改造”的?显然,在当政者和社会公众眼里,到农村劳动与被“劳改”没有什么区别,农民就是“愚昧落后、贫穷悲苦”的代名词,是社会上最受歧视的群体,是“二等公民”。

 

是农民不勤劳吗?非也!你看他们早出晚归、长年辛劳,“面对黄土背朝天”,粒粒粮食都浸含着他们勤劳的汗水。是农民不聪明吗?非也!喜读书、知古今的农民大有人在,看天气、赶农时、估产量,他们中有的是行家里手。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早上起来到大门口向四处一望,看看天地,就可以断定当日的天气,准确率极高。秋天谷场上打下一堆粮食,他可以八九不离十地估算出它的重量。可这些勤劳智慧的农民,秋收后要按上面的指令交公粮、卖“余粮”,轮到他们自己就所剩无几了。即使勒紧裤带过日子,从生产队里分回家里的粮食也吃不到来年秋天。当然,在年复一年地如此遭遇之后,农民也开始消极地反抗了,导致了在田地里“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的普遍现象。他们觉得,自己再怎么出力流汗结果都是饿肚子,而靠卖粮食分配到他们手里的钱,再怎么节省也不够一年起码的日常开销,哪里会有上地干活的积极性?只能应付差事式地“磨洋工”了。而这样一来,又使得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农民收入进一步减少,形成了农村悲剧的恶性循环。

 

再看同时代的城里人,人人都有供应粮,还有各种福利待遇,青少年有好学校上,成年人大都有“铁饭碗”。虽然谈不上多么富裕,但温饱可以维持,小日子过得很舒坦。套用梁漱溟先生一句话,“城里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村人生活在九地之下,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说得一点儿也不过分。据报道,上世纪60年代伊始的三年非常时期,农村饿死的人数达三千多万,几乎等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民死亡人数的两倍,而谁又听说过那三年城市里饿死过一个人?

 

城乡之间不仅物质生活相差悬殊,而且农民在人格上、精神上还倍受歧视,低人一等。报刊上宣传说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在城市人和农民之间,有谁见过真正的平等?这样的农民身份,明显地标记着“穷苦落后”、“地位低下”、“二等公民”,谁愿意一直保留?谁不想努力去甩掉它?

 

那个时候,我阅历不深,不谙世事,不晓得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以为农民天生就该这样。近些年,通过阅读有关理论文章,我才渐渐知道,原来这是建国以后执政者强力推行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二元户籍”制度的结果。这个制度主要是为了堵死农民进城的路,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农业户口要想变成非农业户口,只有通过招工、当兵、上大学进而谋得公职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农民的子女一出生,其艰难困厄的命运就已经决定。正是因为执政者画地为牢、歧视农民、实行等级统治,才造成了农民的愈益贫困。难怪有人说:“这样的一项恶政,反现代文明,逆民主潮流,伐自由思想,废民间人才。”

 

如果没有“二元户籍”政策,城乡人口可以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正常流动,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职业,就不致于形成城乡差别悬殊、两级分化严重的社会结构。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依靠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乃至消灭了城乡差别?哪一个像我国一样如此歧视农民,把他们压到了社会最底层?

 

即便到了改革开放的现在,国家的经济体制搞活了,“多元化”了,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参与城市各行各业的建设,但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农民”身份,被称之为“农民工”。城市建设他们可以参加,但城市拒绝容纳他们,谁都可以克扣他们的工资,谁都可以欺负他们。他们的子女无处上学,即使是打工者自办学校,也得不到教育部门的批准。绝大部分进城打工者的子女,只能在老家当“留守儿童”。就整体而言,现在的农民仍然是社会上地位最低下的弱势群体。

 

我是农民的女儿,我当过出力流汗的农民,我的骨子里不存在对农民的歧视。我一向认为上学读书目的在于学习知识和本领,提高道德和文化素养。至于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应该根据自身素质和能力进行自主选择。当然,国家政策保障公民权利平等是必有的大前提,在实行“二元户籍”制度的客观条件下,国家政策向城市人口倾斜,亿万农民被剥夺了基本的正当权益,那么,农民及其子女无论怎样努力拼搏,也很难冲破政策的藩篱,很难改变自己悲苦的命运。

 

我写“返乡岁月”,原本只计划写一写我的“结巴”与不祝“万寿无疆”被扣了工分,调侃一下。结果在第一篇贴出之后,受到文友们的热忱鼓励,盛情难却,就勉为其难地把那段生活做了个整体回顾,一篇篇地写成了这个系列。说“勉为其难”,是因为我不具备驾驭表达这么个主题的能力,还有一些伤疤揭开后的再次疼痛。原先的写作主旨,是想表达个人命运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被国家大形势所左右,一场“文革”使得上千万知识青年被抛到了穷乡僻壤备受煎熬。即使1977年恢复了高考,能“鲤鱼跳龙门”者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返乡知青的命运依然没有多少改变。系列文章结稿后,我又忽然想到,对于与农民血浓于水的返乡知青而言,这一组文章可能还有另一层含义在里面,那就是同不合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的悲苦命运进行抗争,籍以证明农家子女也有志气、有抱负、有能力,可以通过自己坚韧不拔地努力拼搏,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国家正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二元户籍”制度似乎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但是,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现在的户籍与几十年前已经不具相同的意义了。户籍制度改革能否保护农民的应有权益,还有待其实践进程和效果来做结论。可以肯定的是,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度和政策,必将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只可惜深受其害的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一代代农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任何物质和精神补偿了。呜呼哀哉!

 

写下上面这些话,权且作为“返乡岁月”未尽之意的注脚吧。


 

 

链接网址: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来龙去脉

 http://history.sina.com.cn/bk/jgcqs/2014-07-31/141684947.shtml

 

 

 






司马冰 (2014-09-17 04:24:30)

作为“户籍制度”的受益者,赞同你的观点。这个东西是谁设计的,为什么这么设计,不是讲目标是“人人平等”吗,不是讲消灭“三大差别”吗,先制造出差别,再消灭吗?如果不这么设计,社会会乱吗,历史就不前进了会倒退了吗?我真莫名其妙。之前民国时期肯定没有这样管理社会。

予微 (2014-09-17 06:02:52)

非常不公平的制度。

不过,美国没有户籍制度,但农工的子女能够摆脱贫穷的也不多。(这里的农场主很富有,但每年受雇摘棉花,摘玉米的农工,却是随着收割季节到处流浪的,他们的子女很难在一个地方好好读书。)

理解梅子姐的情结。我虽然只是小时候去过乡下一小段时间,我也常常“望天吃饭”的感慨,关注农作物的收成,也可能是我这人特别贪吃吧?

木桐白云 (2014-09-17 06:25:20)

这样局面的形成肯定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人人平等是很遥远的事,也许永远不会真正解决,但我们总得一步一步向前走,只是苦了乡村出身的了。

蝉衣草 (2014-09-17 09:49:09)

写下了几亿农民的心声,人人平等这句话在我们国家体现在户籍上政策上,就南辕北辙 极不平等。农民的概念在我们国家有如二等公民,无知识愚昧之人,欣喜地看到现在政府已经着力这方面的政改,希望平等不只是一个口号。

雨林 (2014-09-17 11:39:47)

我的童年期大部分时间是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小镇,老家左右两都是,我深深地体会不容易。

少年期回到父母工作的小城,看到有些叔叔因娶的妻子是农村户口, 他们的孩子也是农村户口,要花额外的高价去买大米,就业的机会也受到限制。

读了梅子姐的文章,让我还想知道这个不公平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形成的来龙去脉。以下这篇文章可能对有同样问题的读者有帮助。

http://history.sina.com.cn/bk/jgcqs/2014-07-31/141684947.shtml

 

还想多说两句。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决定老百姓命运的,除了户口, 还有更可怕的阶级成份(右派和现行反革命等等是另外一个话题)。因为阶级斗争是钢,阶级成分政治身份政治身份一确定即不易改,影响所及及至子女,从而又衍生成一种先的、不可逾越的身份——亦即家庭出身记得梅子姐也写过这个题目。希望有机会和姐姐在文轩探讨这个历史形成的哲学意识形态原因。

 

 

海云 (2014-09-17 12:47:02)

这个系列写得好,让我了解到很多以前不曾关注的问题。

梅子 (2015-02-23 02:13:56)

先谢谢雨林提供的网址,我把其复制到我文章后面了,之前我也查过,没有这样明了的。谢谢。

我的孩子们一直是农也户口,女儿通过考大学农转非了,儿子是1994年有政策,那个户籍员还索要了rmb才转了户口,我一直花高价买粮食吃。

唯成分论也是一个藩篱,我还需要学习,随后我们可以讨论。再次谢谢雨林,我还引用了之前你提供的文章里面的句子,如果可能,请你谢谢那篇文章的作者。

 

梅子 (2014-09-17 13:00:51)

雨林给我提供了一篇文章的网址,可以说明这个政策的来龙去脉。

我把其复制到文章后面了。

梅子 (2014-09-17 13:05:21)

谢谢予微理解我的情结。

对国外的情况是想象的,呵呵。

人定胜天叫喊了几十年,还是靠天吃饭,民以食为天,人人都是“吃货”。

梅子 (2014-09-17 13:09:46)

是有其成因,但主要是为了管理者的利益,而非为劳苦大众着想。

虽然人人平等是理想状态,但人为制造藩篱,把大部分人践踏为二等公民,实属罕见。

梅子 (2014-09-17 13:12:57)

随着经济形式多元化,户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了,但农民依然是弱势群体,这个改变起来需要时日。

梅子 (2014-09-17 13:15:07)

谢谢海云,你应该是周边没有农村里知根知底的亲友,没有感性认识,所以不曾注意。

杏子花开 (2014-09-17 14:11:16)

我的祖辈也是农民,我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几年。

虽然我不会做农活,但我耳闻目睹的一些事实,正如梅子所说。

是啊,多一份公平,该多好!

夕林 (2014-09-17 19:04:15)

写的实实在在!你的文章,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人物。

 
呢喃 (2014-09-17 21:39:39)

何止是户籍,人之间的平等从来没有过,中国不平等自古以来,事关国家体制问题等多种因素,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末,都是皇权集中制的国家,中国就没有封建制过,君权父子,官民对立,最惨是农民,最觉醒的也是农民,改朝换代的也是农民,对不起说远了,打住!

木易石 (2014-09-17 22:52:05)

我想我们大多数都流淌着农民的血。他们不但是衣食父母,现在更是城市的建设者和保养者,国家的创汇者,。。。许许多多,。。。。向他们致敬!

梅子 (2014-09-17 23:38:54)

虽然公平是相对的,但政府用政策制造不公平,却是大忌。

梅子 (2014-09-17 23:41:38)

谢谢夕林一直以来的鼓励与建议。

自己的经历,实实在在是第一要义。都是底层小人物,有相近之处。

梅子 (2014-09-17 23:44:03)

同意,“最惨是农民,最觉醒的也是农民,改朝换代的也是农民”。

谢谢你鼓励我写完这段经历!

梅子 (2014-09-17 23:46:08)

是的,他们是建设的中流砥柱,却是享受利益的边缘弱势群体。

谢谢木易石理解!

春阳 (2014-09-18 00:16:39)

梅姐,不记得在哪里读过这样的话,“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农民?” 现在再多往上数一两代吧。 农民总是被压在最底层的。直到现在也是。

梅子 (2014-09-18 00:27:54)

这句话我也见过,可就是这些农民后代一个华丽转身,就来欺侮农民了。没有农民耕种粮食,谁都活不了!

我就是见不得对农民的歧视与盘剥!

呢喃 (2014-09-18 07:14:27)

什么时候农民的地位如欧美国家一样,什么时候也许就平等了。德国保护农民的利益,比如今年的土豆如此便宜,农民怎么有积极性干下去,政府补贴呀。

绿岛阳光 (2014-09-18 08:53:46)

梅子的回忆很感人。是金子如梅子在任何时候都会的闪光的!

欧美都是有农业补贴。咱们这儿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生活,机械化作业,不过也有些手工活,都是雇东欧来的工人,本地人不愿做。

国内农村的户口制的确人为制造了不平等。就是现在其他省的考生要上清华北大多难呀!但在解放初期,农民不能进城工作主要可能是因为不识字,像我的舅舅和姨妈尽管家在农村,有许多孩子,生活不富裕,但他们本人在解放初期和我母亲一样都当上了公办小学教师,尽管俺外公是地主,俺大舅和大姨妈还都是国民党员。当年农村里文化教育不普及,听我母亲说,她的家乡里当年只要识字,不管成分如何高,都能当老师。我二外公也是地主,二外婆文革时被斗得上吊自尽了,他们的儿女,就是我的堂舅和堂姨也全都是国家教师。

李荷 (2014-09-18 09:22:54)

你开始写政论文了,是要从政吗?中国的农民问题好像是几千年的历史,希望看到你的研究成果。

莫那鲁道 (2014-09-18 18:19:47)

拥抱梅子,我是大山里出来的80后,村里一只手数得过来的高中生之一。曾经在这里发过一些农村作品,感觉没有共鸣,不合时宜,又全部删掉了。看到你的一些作品,仿佛见了村里人一样亲切哈哈。

若慧 (2014-09-19 01:05:39)

梅子姐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赞!万恶的户籍制害了多少人。没有受过此害得人们是很难体会到农民受迫害被歧视的滋味。 你说的好“只可惜深受其害的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一代代农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任何物质和精神补偿了。呜呼哀哉!”

梅子 (2014-09-19 05:15:00)

政府补贴现在也有,但不高,但农民现在种田积极性不高,青壮年都打工去了。农民地位真的亟待提高。

梅子 (2014-09-19 05:18:25)

谢谢绿岛阳光!农民有文化的不多,有文化就跳出农门了,关键是从制度上卡死农民,搞人为的藩篱。

梅子 (2014-09-19 05:19:31)

哈哈,你这样想吗?我是纠结,我是寻根探源。

梅子 (2014-09-19 05:58:45)

谢谢莫那鲁道,我倒是读过你几篇文章,感到你是哟农村生活经历的,没有注意到你删除了她们。你不应该将自己的文章删除,这里五花八门、各抒己见,有没有人评论关系不大,因为许多人都很忙。

谢谢你觉得我有乡亲一样的感觉,谢谢。

梅子 (2014-09-19 06:00:31)

谢谢若慧共鸣!虽然逝去的人受苦了,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善。

莫那鲁道 (2014-09-19 13:16:11)

乡土的文字我有专门的基地和圈子,呵呵。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20 04:16:30)

看到梅子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熟悉,俨然是一位村长啊!谢谢梅子!谢谢!

梅子 (2014-09-20 04:38:58)

祝福你有“专门的极低和圈子”,是国外的吗?

梅子 (2014-09-20 04:41:29)

哈哈,圆老,我是一个农村小队会计的女儿,为了生存,我离开了农村,可心里总是放不下农民的一切。

捷润 (2014-09-23 03:49:10)

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从来地位低下,需要政策扶持。政策上的失误使得农民的生活更艰难。

梅子 (2014-09-23 14:48:25)

老乡所言极是!本来就在底层,还要卡与压。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10-01 17:40:38)

大约农业、矿业一样,属原始业。倒一次,价值翻一番,再倒一次,价值再翻一番,这是老祖宗那儿定下来的游戏规矩。关键的是农业、矿业如何吸引城里人进农村、矿区消费以还利于农民和旷工们。我不懂经济学,但的确想了解一些。谢谢!

梅子 (2014-10-04 02:12:13)

呵呵,圆老,我也不懂经济学,我感慨的问题是一个久远且对人们生活影响深远的问题。现在的农村与那时的农村已经不是一码事了,可那个影响并没有消除。现在要取消二元户口,但如果政策把握不当,农民今后的生活还是很难保障。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10-08 03:17:55)

我知道的美国:农业、矿业是采用减员争效,大力发展服务产业。谢谢梅子!谢谢!

梅子 (2014-10-09 04:48:12)

谢谢圆老关注,谢谢!

雨林 (2015-02-24 01:29:23)

梅子姐 最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老农民》。据说比较真实地再现了49年以后的农村。 不知你是否看过?

梅子 (2015-02-24 01:41:36)

我还没有注意到,随后百度一下。

雨林新春愉快!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5-02-27 00:48:25)

《老农民》我已经看过了,暴风影音在线。只是一个参考吧,仅此而已。

梅子 (2015-02-27 23:34:28)

雨林新春快乐!

我百度出"老农民"看了几集。女儿一家昨天刚刚走,春节期间家里亲戚多,随后再慢慢看。

不过凡是这类作品,都是城里人写的,距离真正的农民差距很大;再就是,关于解放初期那场运动,作品里面与真实相去甚远,有些血淋淋的真实没人敢写,更不敢搬入影视剧中,折扣大了,水分多了,就是另外的味道。

梅子 (2015-02-27 23:49:12)

圆老新春快乐!

我百度出"老农民"看了几集,随后再慢慢看。

不过凡是这类作品,都是城里人写的,距离真正的农民差距很大;再就是,关于解放初期那场运动,作品里面与真实相去甚远,有些血淋淋的真实没人敢写,更不敢搬入影视剧中,折扣大了,水分多了,就是另外的味道。

新春伊始,圆老发文章,写评论,活动明显较之去年多,衷心祝福圆老!

雨林 (2015-03-01 15:40:11)

梅子姐好。 我也打算跟着你慢慢看《老农民》。 可能要一些时间才能看完。 心里十分珍惜童年时期在农村的生活。

今天用一个多小时看完柴静自费新拍的纪录片, 她是你们山西人, 为这个山西的女儿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