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岁月(十三)冬去春来“双喜”临门

 

 冬去春来“双喜”临门

 

 

1977年山西的高考,文理科都要考五门。理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物理与化学,后两门合在一起算一科成绩。我决定开始复习时,距离高考还有二十多天,而且学校已经开学,我只能边上课边复习。估量了一下时间与课程,我计划语文干脆不复习,完全靠平时的基础和积累来应对,政治到考试前突击一下,数理化则必须扎扎实实下功夫复习。

先翻看了一下高三的课本,发现数理化都比较陌生,那些公式、定理甚至有的符号几乎都不认识了,好像我以前压根儿就没有学过它们一样。可也是呵,11年半了,别看我教了几年书,但真正接触这些内容少之又少。无可奈何之余,对这三门课我只好都从初中教材开始学起。像一个初学者一样,每个定义、定理、公式和例题都过一遍,每个单元都做几道题。这个办法看起来好像很笨,但很有效。临近考试前,我就把这三科的书都“念薄了”,感觉基本上能应对考试了。显摆一下,我的学习方法自认为是非常好的。尤其是理科,我都是从基础知识学起。我把一门课的知识理解为一棵树,主干、分枝以及上面的花、叶、果,都可以提纲挈领地拎起来,不零乱,有章可循。有的人不从掌握基础知识起步,而是一头扎进题海里,发现题不会做了才返回来学习基础知识,那显然是本末倒置,效果很差。

临近考试时,我不敢在数理化里恋战了,因为政治课一点儿也没谱,但其份量与语文、数学等同,相当于理化两门课,决不可掉以轻心。不记得是哪位好心的同学给了我几页油印资料,内容好像是一些哲学知识与政治常识,帮了我的大忙。可还有那浩瀚无边的时事政治,像老虎吃天一样无从下手。实在没有办法,我就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1977年一年的《红旗》杂志(《求是》前身)与《光明日报》,花了整整两个通宵,一页页地阅读,把自认为可能考的问题连同答案统统抄录了下来。虽说没有到“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但一连两个通宵不睡觉也是很难熬的,累了困了就用冷水冲洗一下。我自己边摘抄边记,随后把记录本给丈夫让他去死记硬背。

考试前夕,我与丈夫汇总了一下复习情况,发现他的知识没有系统起来,可那时已经没有时间了。他虽然比我复习得早,可真正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大队干部不知出于什么用心,那些天一直紧锣密鼓地“学大寨”、深翻土地。本来他在菜园地劳动,是冬闲时期,可大队非要求所有人都参加翻地,而且是夜以继日,晚上也要劳动到十点以后。没有什么复习时间,再加上过于劳累,使得他的复习成效大打折扣。我很忧心,但也无能为力。

高考的日子是12月上旬,考场设在县一中。熙熙攘攘一下子冒出来几百上千名考生,而且年龄参差不齐,相差约有十好几岁,样子很不协调,让人觉得颇有些怪怪的。年岁大的考生喜悦中透着满脸沧桑,年岁小的考生踌躇满志中夹着许多茫然,其阵容及表情都和现在的高考学生反差很大,真是不可同年而语。

由于是按报名地点排出的考号顺序,所以,我们公社的理科考生都在同一个考场,我与丈夫甚至是前后桌。考前我们就说好,各做各的,不能“互相帮助”。那时候的考题还是几道大题,印在一张试题纸上,答题要到讲台上拿续纸。我们中有好几个人答题很快,隔会儿就到讲台上拿一张续纸,给监考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试完,就听到监考老师们议论,说要是我们这几个人考不上,县里考上的人就不会多。山西那年是先预选,然后体检、报志愿。预选下来,全县达到录取线的只有34个人,而我们那个考场就占了9人。据说,我们那个考场因为成绩太突出,试卷又被复查了一遍。我和丈夫很庆幸自己做人的准则与操守,如果我俩有作弊行为,那就全完了。

我被预选上的消息是先通知到家里,婆婆让小叔子骑车去学校告诉我,说必须当天下午赶到县城,次日上午体检、报志愿。我问了一下,他说他大哥没被预选上。虽说已在预料之中,但心里不免仍感失落,尤其是不知道婆婆对此会怎么想?那时我和婆婆住在两个院子里,我先回到我家,边收拾行李边想着见了婆婆说什么好。就在此时,院子里响起了“咚咚咚”的脚步声,一听就是婆婆。她走路可有劲了,我戏称她走路地球都要摇晃。婆婆掀开门帘进来了,我竟然有点儿不知所措,问她有什么事。婆婆爽朗地说:“我看看你回来了没有,可不要误了火车!”我悬着的一颗心落地了,眼里却不由得泛起了泪花。目不识丁的婆婆,她的心胸比大海还宽阔,她事先并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儿媳考上、儿子落榜),却能平静地接受,真是太不容易了!  

体检很顺利,填报志愿时我也比较务实。我在全县的理科考生里成绩排名第四,不是最优秀的,但也不错,我主要考虑不想离家太远,所以最远只报省城太原的本科,其次就是本地区长治的专科。排在我前面与后面的考生都有眼界较高的,报了北京、上海的名牌大学。当时我们并不晓得对大龄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划得比较高,入学后才知道当时的录取实行的是“双重标准”。比如,我们系录取分数线的单科均分就相差15分,大龄考生须单科均分达80分以上才能录取,而年轻考生只需65分,而且大龄学生只占百分之十。像我这样没有远大志向者,志愿恰恰报得比较适当,所以被本省的最高学府山西大学录取了。可惜好多同龄人,包括晋东南地区文理科前几名中的一些人,考了能上清华、北大的分数,却只被录取到了长治市的专科学校。

因为有了预选程序,铺垫过程比较长,所以收到录取通知书是水到渠成的事,没有在我心里激起多少波澜。倒是丈夫的处境让我揪心,我们村回来6个高中生,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在村里劳动了。  

可喜的是,机遇不经意间从天而降。我们村在学校当民办教师的C老师考取了师专,村里开会讨论要确定一个新的民办教师人选。丈夫表示自己想去,绝大部分干部都表示同意,只有大队支书以我丈夫是大队干部、工作需要等借口百般阻挠。多亏在村里蹲点的一个从省里下来的女干部与公社妇女主任两人仗义执言,説村里的高中毕业生只有他一个人务农了,他也最能胜任民办教师这个工作,于公于私,都应该让他去,大队支书才勉强同意了。

我上学前夕,和丈夫一起请大队支书到家里小酌,以示谢意。冤家宜解不宜结,他尽管刁难了我们好多次,毕竟最后还是通融同意了。席间,支书旁敲侧击地对我说:“你上大学以后,开始是一天给家里一封信,继而是一周、一月、半年,逐渐地就没有信了,最后是人也飞了。”我笑笑说:“那只能让以后的时间来回答了,我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这大概就是M老师当初所说,我考上大学会给我带来“许多麻烦”的表现之一吧。

其实,那些天以及后来还从姐妹们那里反馈回来许多类似的说法。有人说我丈夫上不了大学,我凭什么要去;有人说我明明知道自己能考上,那么方便的条件,应该把卷子换给丈夫;有人说,妻子去上大学,丈夫留在家里,岂不“乱套”了;还有人在婆婆跟前挑唆,让她不要给我带孩子,免得将来“鸡飞蛋打”,儿子没了媳妇,孙子没了娘。而当地那些同样考上大学的男同学,妻子大都文化不高,在家种地,大家则感到顺理成章,没有任何非议。显然,所谓“男尊女卑”,就是剥夺女人应有的权利。这是几千年遗留下的恶习,如果没有切身经历,是很难体会到的。 

不过,我那时感受最深的还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知识、人才的崇尚和尊重。我还是那个其貌不扬、有点儿懦弱的我,只因为考上了大学,尤其是成了县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本科生之一,大家马上对我刮目相看了。我妹妹对我开玩笑地说:“看看你还是那个你,也没有一夜之间张出三头六臂,人们怎么就把你传得神乎其神?”我告诉她,人们尊重的是知识,不是我这个人。

不管怎么说,在返乡9年多、历经许多坎坷磨难之后,已入“而立”之年、拖儿带女的我竟然跨入了大学校门,成了一名被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心里的确是喜滋滋、美滋滋的。

1978320日,一个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和风送暖的好日子,在我动身去山西大学报到的同时,我丈夫也成了虒亭七年制学校的民办教师。更为幸运的是,由于当时振兴教育、机缘巧合,我丈夫只当了一个月的民办教师就转成了“吃皇粮”的公办教师,我们家真可谓是“双喜临门”了!

 

 

 


《返乡岁月》完,谢谢文友访客跟读关注,祝朋友们中秋快乐!
 






捷润 (2014-09-01 03:35:12)

文革十年,大浪淘沙,留下来能上大学的是金子。

Amoy (2014-09-01 05:07:00)

佩服梅子姐学习理科知识这么有章法,现在的回忆录写得又如此深情并茂,真是文理全才。老天总是会眷顾梅子姐这样的好人的,我坚信!

司马冰 (2014-09-01 05:53:31)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看前面我一直揪着心,不知还有什么烦恼找你。梅子姐,好人好报。

春山如笑 (2014-09-01 06:35:28)

梅子家双喜临门,可喜可贺!虽然早已知道结果, 但还是一直为你的遭遇揪心!谢谢与我们分享你那段艰难的岁月, 希望这样的历史永远不要重演!

蝉衣草 (2014-09-01 06:51:42)

真是苦尽甘来,双喜临门,老天自有眼,梅子姐家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让人惊讶的是,难怪金榜题名,几十年的事情梅子姐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新在目,佩服!

木桐白云 (2014-09-01 07:52:09)

终于气顺了!

梅子 (2014-09-01 08:19:31)

谢谢春山!现在还有人为文革叫好,真不知道他们怎样想的!

我主要是个人命运多舛,人家其他人都没有我这样坎坷,但农民的状况现在还很差。

梅子 (2014-09-01 08:21:34)

平台很重要,没有合适的平台,就什么也不是!

梅子 (2014-09-01 08:27:05)

为了说明我们是被耽搁,显摆了一下,呵呵,有王婆卖瓜之嫌。

谢谢Amoy,我有那么多人敦促,真是幸运!

梅子 (2014-09-01 08:30:27)

把这些写出来,我也纠结,可既然要写,就得尊重事实。我这个人命运不济,多灾多难,还好一切都过去了!谢谢你为我揪心,俺这厢有礼了!

梅子 (2014-09-01 08:36:49)

都说人老了是远期记忆好,近期记忆差,的确如此,我现在经常丢三落四,什么也记不住,可有些沉古兰芝麻就是忘不了。

谢谢蝉衣草果酱,呵呵。

梅子 (2014-09-01 08:41:23)

你说的对,这终于气顺了,但后面还有困难,四年冷板凳也不是好坐的,这就是人生,呵呵。

杏子花开 (2014-09-01 13:55:43)

终于苦尽甘来。

祝贺双喜临门!

在全县的理科考生里成绩排名第四,不是一般的优秀,是非常的优异!

还想继续读您的大学生活……

祝您中秋节、教师节快乐!

梅子 (2014-09-01 14:31:38)

谢谢杏子!三十多岁读书也很苦。不算优异,写出来是为了佐证。

大学生活,让我想想。

也祝福你中秋节、教师节快乐!

若慧 (2014-09-01 19:45:10)

读完这篇真有一种拨开乌云见晴天的感觉。梅子姐坎坷的经历是一代人的缩影,感谢你写出来让同龄人有共鸣,也让年轻人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

另外从你这篇中,我才知道高考我各门成绩也应该在65分以上。一直没有机会也不想知道当年考了多少分。那年分数是不公布的。

春阳 (2014-09-01 22:53:48)

真是冬去春来啦。我还是很佩服婆婆老人家的大度,就看那些旁人的议论就知道婆婆多么不容易。我老公说婆婆是慧眼识珠,知道你是有才的,和别人不一样,呵呵。

梅子 (2014-09-01 23:52:28)

说到底,还是那个极不公平的二元户籍制度害人,农民早出晚归辛勤耕耘却养活不了自己。

我是入学后了解到的,咱们的卷子都在档案里,后来我在单位整理档案时发现了我的高考试卷,呵呵。

梅子 (2014-09-02 00:15:37)

这也是我不能忘怀的。

有许多人就不把儿媳当自家人,绝不会允许儿媳越雷池半步,我婆婆的确是大度,她是我人生中首席贵人,没有她同意我去教书,也没有我的考大学。

向妹丈问好!难为他也跟着你关注我这些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的事情,呵呵。

 

阿朵 (2014-09-02 18:29:05)

我也跟着松了一口气。。。终于熬到出头了。

这就完了?感觉还没过瘾呢。

梅子 (2014-09-02 23:00:10)

走了一大步!那四年冷板凳也不好坐呢!

还想写点儿,这里面有个结,就是二元户籍,计划梳理一下,写写,但这个不好写。

海云 (2014-09-02 23:40:53)

什么是二元户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期待梅子姐的后续。

梅子 (2014-09-03 13:11:11)

二元户籍就是我们国家把人分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两者的待遇与生存境遇天壤之别,农村的贫穷都是由此而来。

这个我得琢磨一下,慢慢写,呵呵。

夕林 (2014-09-03 18:42:44)

写的实实在在,有条不紊!替你高兴。

梅子 (2014-09-03 21:20:08)

谢谢夕林!

中秋快乐!

李荷 (2014-09-05 10:11:40)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侬也该熬出头了。为侬高兴。

梅子 (2014-09-07 06:12:49)

谢谢你!

海伦 (2014-09-10 14:05:39)

敬重梅子姐的毅力,祝中秋快乐!

梅子 (2014-09-10 14:15:14)

谢谢海伦,也是逼上梁山呢。

祝海伦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