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瑛的《大维的叛逆》有感

 

读刘瑛的《大维的叛逆》有感

德国《华商报》

 

/梦娜

 

【荷兰】

 

众所周知,在所有文学的不同体裁中,小说在反映人文精神和社会现象的实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所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及集中性是其他体裁望其项背的。相对来说,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较之长篇更便于快速阅读,因而也更受到读者的喜爱。那些赋予时代感、有力针砭时弊的中、短篇就越发通达可喜耐读。最近读德籍华人女作家刘瑛的中、短篇小说以及小小说都有这样酣畅淋漓的感觉。比如她的中篇小说《遭遇“被保护”》、小小说《安德里的“中国情结”》、《老张结婚记》等等,视角新颖,短小精悍,非常具有感染力。

中篇新作在美国发表

今又读她最近即将问世的中篇小说《大维的叛逆》,同样是一部完全可以与长篇小说媲美的经典之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写作艺术的造诣上,都具有其独特性。

先来谈谈小说中的主人公大维这个人物。这位16岁的花样年华的小伙子,始终牵动着故事的精彩热度。像他那样正处于成人们印象中“叛逆”的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定型的重要时期),当然会有这样那样的言行举止让成年人“伤脑筋”。大维同样有这样的“不足”。

两年前大维跟随来德国做访问学者的单亲母亲赵志坚一起侨居德国,异国他乡的异域文化和民俗习惯,多多少少让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改变,也在诸多方面引发了两种文化,两代人在接受新事物上的激烈冲突。

大维在国内一直是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在德国由于不懂德语,德国的重点中学甚至普通高中都不肯收他。他委屈地进了德国的一所职业中学就读。但职业中学的课程对大维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大维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终于达到了德国重点中学的水平,并被推荐进了德国重点中学就读。

赵志坚访问学者的期限到期后一直滞留在德国。这样一位看似应该很有前途的大学教授,为了儿子能够在德国读完高中继而上大学,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按时回国任教的机会,而是改行与人合作在德国的另一座城市开了一家中餐馆。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将儿子托付给在德国的好友慧敏帮助照顾。赵志坚选择不在儿子就读的城市开餐馆的理由是什么呢?书中这样写到:

你以为我愿意让他一个人留在这里?大维没走,一方面是因为怕转学影响成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死活不肯跟我一起去南部。他反对我去开餐馆。我放弃公职,留在德国,为了什么?不就是想不再跟大维分离吗?当然,我也不愿再回原单位,重新面对过去的一切。我想让大维懂得我的一片苦心。为了他,我什么都可以放弃。”

 

笔者通过这样一个平民百姓的故事,深刻地剖析了中西文化的焦点碰撞。揭示了中国父母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的旧观念,旧传统,好心地“都是为了你”而强加于孩子的头上,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被尊重权。

那么,书中的赵志坚——慧敏称作赵大姐的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儿子的叛逆,难道她真没反思过吗?当然有。她曾这样问她的女友慧敏:

慧敏,你说,我做的一切是不是都错了?是我错了,对吗?是我错了吗?”

慧敏以自己的见解安慰她说:“赵大姐,你没错。我相信,天底下的母亲都会这么做。只是大维现在还看不到这些,没有理解你。”

天底下的父母”这是一句多么亲切又是多么沉重的话。

父母与孩子

因为这个,让许多固执的父母找到了桎梏孩子的理由和精神支柱。他们不是引导孩子们在陌生的国度如何应对突变的环境,如何调节新生活和新的社会关系给自己带来的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行为上的不适应,却一个劲地像在国内那样,压制着孩子们啃书本,重演“寒窗苦读”的传统。

其实,做父母的也年轻过,他们曾经也不愿意被父母及社会的环境所压迫。但他们却忘了,忘了他们曾经不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疏忽了现在的时代是网络时代,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缩小到鼠标那么大,信息的堆积与泛滥,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社会在走向更加进步的同时,也让人容易混淆黑白。

这引申到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适应这个仿佛以光年的速度发展的世界?这是整个社会要考虑的问题。而社会是由每一个家庭构成的。家庭又是由父母和孩子构成的。

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与他们父母那一代人的视野完全不同。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有时比网速还要快。他们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提高。观念的更新和与旧传统的决裂是必然的。他们崇尚自己的个性发展和独立。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不是建立在你的学位有多高,你是否上过大学。这些固然能够让一个人在某个专业领域成为先行者。但并不是每一个人必然要选择的路。他们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就像大维说的:“我在德国呆了三年,换了两所学校,接受了一个教育思想:贯彻自己的意志,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说:天才,往往不都是学院派,很多是真正的社会派。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勤于动脑筋,富于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认识世界,勇于开创世界的孩子们。

当父母以“我们都是为了你”这样沉甸甸的善良和付出压在孩子们头上的时候,孩子们是喘不过气来的。文中有段大维与好心照顾他的慧敏阿姨的激烈争辩——

大维说: “你们家长千方百计把我们弄出国,不就是想让我们学习先进知识,接受西方思想吗?德国的职业培训,世界一流。我现在实践这一点,不正是你们家长所希望的吗?你们应该正中下怀才对,怎么能说是鼠目寸光、太可惜了?”

大维,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

你们认为上大学就那么重要吗?”大维毫不客气地打断慧敏,站了起来,“这段日子,我想了很多。我觉得,有些书还是不读为好,有些知识未必非得学习。我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算是有知识的人了,可他们呢?想事做事并不明事理。我父亲的事我就不说了,单说我母亲吧。小时候,她总没时间带我陪我,总说她工作很忙很忙。为了所谓的事业和专业,她经常连家都不顾,把自己的婚姻都毁了。可现在呢?都五十多岁了,又发疯似的一股脑儿把以前的事业和专业统统丢掉,绞尽脑汁、东奔西走地求德国人给她转换身份。她连个鸡蛋汤都做不好,却异想天开去开什么餐馆。用屁股想事的人都知道,那能赚钱吗?哼!连起码的扬长避短都不懂,还好意思自作聪明来对我指手划脚!”

大维,你怎么能这么说你妈妈?你应该了解你妈妈的一片苦心。她这么做,完全是为了......”慧敏本来想说“完全是为了你”,但神使鬼差地,她把“为了你”咽在了喉咙里。

刘瑛的小说,故事情节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大维后来的进步和开拓,诠释了整个故事的重点和核心:

大维告诉慧敏,他从小就喜欢音乐,一直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能与音乐有关。现在,他已在南部的一家音乐剧院申请到了一份职业培训的位置,以后每月都会有一些固定收入。虽然不多,但足以养活自己,再也不用伸手向母亲要钱了。同时,他还在南部一家迪斯科舞厅找到了一份兼职的业余音响师工作,收入不错,完全可以给他母亲补贴家用。他能这么快就搞定这一切,是因为一位德国音乐朋友的推荐和帮助。因为在此之前,他已有将近一年时间,周末在本地一家迪斯科舞厅做免费实习生,学习音响调配 ,还跟着这位搞音乐的朋友一道,出了一张音乐唱片。他买礼物的钱,就是从出这张唱片中得到的。他以前不愿意过早说这些,是因为一切都还在不定之中,而且他知道,他的计划和打算不会得到他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与其说出来给自己增加阻力、给别人增添烦恼,还不如先三缄其口,等一切云开月朗、水落石出再说。

慧敏此时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大维不愿意让她经常去他那儿,为什么大维周末时经常直到中午还在蒙头大睡,为什么大维决计不上大学而选择走职业培训这条路。

文学与生活

文学作品的题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种至美人类精神和灵魂的产物。在文坛队伍越来越蓬勃而庞杂的今天,如何选写故事而不流于形式地跟风,哗众取宠,是每一位爱好写作人的严肃课题。刘瑛的作品,朴实无华,语言精准扼要。她不会神化书中的人物,不会让故事虚幻,不会刻意地把人雕琢成一块无瑕疵的美玉。

她书中塑造的人物活生生地生活在现实中,仿佛就是我们的某一个邻居、熟人、朋友、同事、同学等等。抑或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站在这面镜子跟前,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方文化虽然在渐渐缩小却仍然存在的差异。包括生活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礼节礼貌的不同。警醒我们无论你处在何种状态下,无论你自身受到的教育和你的生活环境以及你的背景给予你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是否与别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都应该本着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原则而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刘瑛的小说,概括性透明,一句话烘托出整个细节过程,一笔带过的同时也让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故事情节安排总有很多电影画面,明朗而深刻。

不同作者带着不同观念进入他们的文学创作,借此,最衷心地祝愿,刘瑛的文学路越走越宽广。我们等待着,刘瑛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201442日 深夜

于荷兰










海云 (2014-07-20 16:02:01)

听你介绍,哪天我找来读一读。

阿朵 (2014-07-20 16:05:38)

梦娜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我在国内看完刘瑛的小说,人在路途,没能好好整理思路,今天在你这里,都有条有理的读到了,赞一个你的评论,也赞刘瑛贴近生活的作品!

刘瑛依旧 (2014-07-20 19:11:27)

写小说的人往往只顾 “埋头拉车”,而点评人能清楚地 “抬头看路”,给写作者指明方向。

谢谢梦娜点评!

梦娜 (2014-07-21 14:06:25)

哈哈,读读。

梦娜 (2014-07-21 14:07:52)

真的啊,把你想说的都说了?好!以后你要还想说什么,先告诉我。哈哈

祝夏安!

梦娜 (2014-07-21 14:08:55)

那么谦虚干什么?哈哈。等着你的又一大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