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公子》三十二

   深秋的一个休息天,柳春叶那天打开一个小包包,拿出里面的小婴儿的棉质无钮扣的小衣服,给曾妈妈看,说是章琳林的妈妈手缝制的,曾妈妈赶紧也拿出自己用毛线编织的小毛衣还有一叠棉质的尿布,两个女人喜滋滋的在那里说着即将出生的小婴儿的事情,曾万禹拿着一张报纸坐在那里翘着二郎腿看着。

   柳春叶看男人没被她们俩个女人聊的话题吸引,就随嘴说了句:“下个月,章琳林和赵自强的婚礼,在他们附属医院的宿舍举行,他们俩都邀请我们去,我答应了!”一下确实把曾万禹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他似乎有些恼怒地说:“我不去!你去管你去,干嘛帮我也答应了,我那天有事!”

   柳春叶用眼神看向曾妈妈,意思是:你看他那样!曾妈妈劝儿子:“万禹啊,怎么说,章家与我们家都是旧相识,听你弟弟万庆说章琳林的妹妹章姗姗跟他还是同学,都在南师附中读书呢......

   曾万禹放下报纸,对两个女人说:“我说了我不去,我出去买包烟。”说着拿起外套准备出去。

   曾万禹边穿外套边往外走,在楼梯口歪头一瞥看见两个弟弟的房间门开着,二弟曾万庆穿着一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草绿色的解放军制服上衣,正往胳膊上套红袖章。

   想起母亲刚才的话,曾万禹的脚步迈向了弟弟的房间:“万庆,你参加红卫兵了?”

   曾万庆只顾得上看镜子里的自己,心不在焉地回答:“我哪有资格?!但是,我一定会参加的。”

   曾万禹在三弟曾万宁的床上坐下来,与三弟一起看着万庆在那里折腾,又问:“你怎么没资格?你不是你们班的班长吗?”“班长管屁用!”曾万庆粗俗的回答令曾万禹皱了皱眉头。

   “我们家出生有问题!我们属于黑五类中的资本家!”曾万庆高声叫着,把隔壁的曾妈妈和柳春叶都给惊了过来。

   “万庆,你好好跟你大哥说话!”曾妈妈忍不住教训这老二。

   “你们、你们什么都不知道!”曾万庆手指着大哥和母亲,有些气急败坏地说着:“你们早晚被时代的洪流淹没!所有的陈旧的东西都要被打碎!都要被打倒!”说完,他一把拉下胳膊上的红袖章,塞进一个军用书包里,风一般地卷了出去。

   “万庆!万庆!你还没吃早饭呢!”曾妈妈一迭声在后面叫着。

   “妈,大哥!”曾万宁缩在被窝里怯声说道:“二哥把你的旗袍偷了去说要上交,说是破四旧!还说要把我们家的钱交上去,说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血汗钱!”

   曾万宁的一番话让曾家几位面面相觑,时代真的在变吗?

   说几句曾家两兄弟就读的南京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其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建于1902年。南师附中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改为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解放后共产党接管又改名为南京大学附属中学。五十年代,南京师范学院成立后,更名为南师附中。

   南师附中历史悠久,名声斐然,为中国现代中学的鼻祖,因而享有“全国第一中”之誉。鲁迅也曾在三江师范学堂就读过,校友中有巴金、袁隆平等一批杰出学者人士。

 一所著名的中学,引来众人的垂青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省委、市委和军区各级干部都乐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南师附中学习,解放后南师附中的干部子弟逐年上升,到文化大革命前,干部子弟几乎占了一半,知识分子的子女也占一半,当然也有少数的工农子弟,而曾家老二老三能进南师附中,跟他们住在宁海路一带也有很大的关系,那里的住户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进入那个中学,当然那一带除了一些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官府富裕的家庭,那时基本上已被当政的高官们的家庭所占领了。文革前,南师附中的教育改革政治色彩就已经很激进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是他们的口号,那时全国的政治风云瞬息变幻,阶级斗争之弦逾繃逾紧,重政治教育尤盛于文化知识教肓的南师附中,学生中的政治人物不断涌现。曾出现了与知识分子家庭决裂,放弃报考大学,到苏北盱贻插队的代表人物黄桂玉,成为全国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出生论英雄在南师附中也造成了学生中的几大派别,一派当然是那些干部子弟,红五类派,有了红五类派,必然就会有非红五类派,主要是南师附中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还有就是黑五类子女,资本家、地主富农和国民党家庭出生的孩子都属于这一派,很不幸曾万庆和章姗姗都被划在这一类里。

   章姗姗是那种属于比较听话或者说比较柔顺的孩子,平常说话就轻声轻气的,不与人争,被划为黑五类派,她也默默承受;曾万庆可不一样,也许他承继了他父亲冒险的精神,不成人便成仁!他努力争取这自己的权益和地位,哪怕用与家庭决裂的方式。

   曾万庆的事情有待后面再续,还是回来说曾万禹。

   两个弟弟的一番话,提醒了他,他迅速地给装着钞票的衣柜上了锁,两把钥匙,一把自己留着,一把交给了母亲。

   也是因为曾万庆的激进,曾万禹决定参加章琳林和赵自强的婚礼,想找机会问问章琳林对南师附中这些年轻的中学生闹腾的看法。对时局的认识,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曾万禹承认自己的天真和无知,章琳林在这方面要比他敏感得多。

   章琳林的婚礼布置在附属医院分给她的宿舍里,一个筒子楼里,一间不算太大的单间,布置成当时的婚礼装扮,医院的领导和章琳林的同学同事前来祝贺,新娘新郎发喜糖,这婚就算结了。

   曾万禹和柳春叶抵达,赵自强过来与他们打招呼,新郎倌的他倒是春风满面,似乎他跟曾万禹之间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还开玩笑说让柳春叶到工人医院生孩子,让章琳林帮她生产。柳春叶幸福满脸的满口答应着,章琳林忙着招呼不断进来的贺喜人,曾万禹在角落的木凳子上坐了下来。

   他抬眼看去,只见新房的墙上是一幅毛主席的画像,下面是个写字台,上面摆着两个暖水瓶和一套崭新的茶水杯,离写字台不远就是一张双人床,上面是崭新的红色的绸缎被子,有两三床之多,一层层地叠着,绣着鸳鸯戏水的枕头摆放在床头,曾万禹木木然地看着,竟然没有太多的感觉。

   很快医院的党委书记来了,送了新娘新郎一套毛主席语录,还领着大家先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又带头唱起《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才算完成任务地坐了下来,接受一对新人的敬烟敬茶。

   白教授主持婚礼,引导新人一拜伟大领袖,二拜来参加婚礼的章家和赵家父母以及所有的来宾,最后才是夫妻对拜。

   曾万禹自那张结婚证传到他的手上,就一直翻来覆去地看着那个大红的结婚证,结婚证的封面印有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封底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八条: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养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

   曾万禹苦笑,他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结婚证,只是上面的人名不同罢了。

   就在医院的院长递过去他送给新人的新婚贺礼,让一对新人入洞房的当晚还可以欣赏“最最珍贵的礼物”《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时,曾万禹站起身对身边的大李和留校做了讲师赶来参加婚礼的马来妹说自己出去透透气,大李和马来妹相互看了一眼,大李理解地说陪他一起出去,曾万禹按着大李不让他起身,自己掏出香烟,挥了挥手意思自己出去抽烟,独自走出了那个筒子楼。

 

待续






夕林 (2014-03-19 15:00:17)

错位的婚姻,一定不幸福!跟读。typo: 他们辆

Amoy (2014-03-19 15:05:17)

那个时代的生活烙印,海云都描写得很具体,佩服你!

"章琳林在这反面要比他敏感得多。"这里应该是“方面”而不是“反面”吧。

海云 (2014-03-19 15:13:31)

谢谢指正。

海云 (2014-03-19 15:15:04)

写得太快,错字很多,谢谢抓错。

牧童歌谣 (2014-03-19 15:20:06)

海云,有时连续出两集,太棒了! 第二段“章琳林看男人”, 是不是“柳春叶看男人”啊?

时代的洪流开始汹涌了! 

海云 (2014-03-19 15:23:37)

哈哈哈,看我自己也写糊涂了。脑子比手走得快的结果。谢谢牧童美妹。

暗香 (2014-03-19 17:29:32)

难得你能写出那段毛主席语录,婚姻法第8条有考证吗?

我是瞎猜哈,万一出版了或拍电影电视剧什么的,防止别人拍砖,咱自家先轻拍一下Wink

海云 (2014-03-19 18:10:00)

找到一张六十年代的结婚证,就是这个样子,哈哈,细节方面,我还是挺注意的。:)

飘尘永魂 (2014-03-19 22:07:30)

苦日子就要来了。

海云 (2014-03-19 22:11:13)

山雨欲来。

天地一弘 (2014-03-19 23:52:25)

山雨欲来风满楼!

海云 (2014-03-20 13:59:14)

红色浪潮席卷大地。

呢喃 (2014-03-21 07:52:01)

佩服海云这么勤奋!

海云 (2014-04-01 22:16:14)

哪里,一个星期才写两集,够慢的了。

老钱 (2014-08-16 09:56:30)

到文化大革命前,干部子弟几乎占了一半,知识分子的子女也占一半,当然也有少数的工农子弟”。

我是南师附中的。到文化大革命前,干部子弟几乎占了1/3,知识分子的子女也占1/3,其他工农子弟,一般市民家庭的孩子占1/3。初中有6个班,甲乙丙丁戊己。高中有4个班,甲乙丙丁,原初中升上来的为主,加上从全南京市的初中考进来的。

困难时期,很常见的是,开饭时,很多人都拎着酱油瓶,猪油瓶。。。

海云的收集,还是真仔细,哪里觅来的结婚证,你的父母的?

海云 (2014-08-16 16:21:00)

谢谢老钱,忘了你是南京老乡,还是南师附中毕业的!请多提宝贵意见。那个年代我还没出生,很多描述借助于历史资料,加入自己的想象力,一定有不准确的地方。结婚证书是网上搜来的。这部小说写的是我父母那一代出生在旧中国,文革前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我母亲和阿姨一直在跟读,说我写的文革还算是她们熟悉的。我母亲也是南师附中毕业的,五十年代末毕业,跟你算校友。

老钱 (2014-08-17 04:36:39)

你的描述还是相当地真实,除了少数用词是现代的,不符合那个时代外,我还没挑出多少毛病。

我是非常挑剔的,非常注重细节的。

你怎么会这么熟悉?你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又才刚刚过去。要经得起挑剔,不容易。这是不可能靠文学功底和想象能力就能做到的。

很了不起。

我想象,你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或者因为你知名了,大量的人会来主动给你提供素材和资料。。。但是,你还是要下工夫的。就连我写熟悉的东西,还要不停地Google,核实。

我已经读到36了。miss34。下面还要更多,要你高抬贵手了。

海云 (2014-08-16 22:44:57)

我一会儿会把34 到60开放,前面我就收起来了。很高兴你感兴趣读。

是有些热心读者愿意把他们的亲身经历讲给我听,希望我写出来,但是老实说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我无法写,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平凡的事情,可能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少惊奇,感动不了我的,就无法激起我的创作欲望。我还是写我自己想写的或者熟悉的比较好。这部小说是说我父母那一代,虽不是他们的故事,但我小的时候还是有所耳闻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的。后面写到76年唐山地震等,除了查历史资料,我还记得那会儿搭防震棚的情景,还有些比如医院里的情形,我从小在医院的环境里长大,写起来脑中如放电影,很有画面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