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冰:我曾经的名字也叫知青

 

 

 

        一本厚厚的《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摆在案头,沉甸甸的——不仅是它的物理质量,而是它的文字——看完了你就会发现,她不是一个人的奋斗史,不是一个家庭的家史,它是一部知青下乡的活的史书,它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特有的症候。它记录着一代年轻人“战天斗地”的过程,记录着千百万“知识青年”被驱赶被裹挟到“广阔天地”的旷古奇闻;它记录着这群人争取生存和发展权力的跋涉、挣扎和不懈,记录着千百万家庭的无奈无助和悲欢离合。因此应该说,子蕴的这部书,是一部功德无量的力作。因为历史往往会以各种原因被修史的人歪曲,只有每个人真实的记录,才记录了历史的真实。

 

子蕴在书的扉页上说,这本书是献给父亲母亲的。是呀,生我养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给了我们品格和灵魂,为了我们的成长操碎了心,我们的一切都是他们给与的。子蕴的父母都是优秀的非凡的人,然而别人看来郎才女貌,女才郎貌,男女都既有才尤又有貌的非常般配的一对夫妻,却是难以相伴到老的冤家,又爱父亲又爱母亲的孩子们,得承受多少痛苦和无奈呀。难得的是,子蕴对父母都那么理解和包容,那么经心和孝敬,有这样的女儿,父母该是多么幸运呀。

 

     子蕴在博客留言里说,很多情节,很多故事,她是一边哭一边写,一边写一边哭,哭完再写写完在哭。是呀,我理解这种情愫,只有自己付出了真情,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所以我爱读子蕴的文章;我更佩服子蕴的勇敢,敢于直面,绝不逃避。回忆不堪回首的历史,揭开自己心灵上的伤疤,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而我,还有更多的人,是懦弱的,是浑噩的,是把头埋在沙子里。我曾经的名字也叫“知青”,我家是文革的重灾区,我也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有遭受迫害的噩梦,有家破人亡亲人离散的悲苦,有困顿生活里的挣扎,而我怕痛,我一直选择逃避,不敢揭开那结了痂的伤疤,不敢回忆那些心酸的往事。而子蕴,是什么支撑着她,是毅力,是信念,是责任感——记录那段历史,让孩子们,让世世代代的后人,了解父母祖父母们经历了怎样的情境。子蕴鼓励过我,说写一写吧,但是我还是不敢,我怕痛,怕那段回忆打破我生活和心境的平静。

 

     我和子蕴是同龄人,书里的子蕴就像是我身边的同学:这个同学多才多艺,是我们班里的全才,姣好的面容明亮的眸子透露着真诚和善良,高挑的身材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是我们学校篮球队的主力,比赛时场外观众如堵,其实很多人是来看子蕴矫健身姿的;天生的充满磁性的声线使她成为市少年宫布谷鸟合唱团的主力,多少同学听着她的歌声如醉如痴,一曲诙谐的《数鸭子》迷倒乐倒一大片;北京十二中这所底蕴深厚的重点中学,子蕴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做人做事的品德规范。这样一个充满才情和特质女孩儿,我真喜欢。可是这样有前途有天分的女孩,以及更多有广阔前途的男孩儿女孩儿,一个人的一句话,一夜之间,全部被流放到了边疆农村兵团。这是怎样的古怪蹊跷匪夷所思的事儿,古今中外谁见过,谁听过?为什么要这样!?

 

     文如其人,从书中我读到了这样一个子蕴:天性乐观,思维达观,率性豪爽,果断干练。这些东西都是子蕴骨子里的,北大荒的黑土地、北京的蜗居、回城的窘迫、生活的磨难,这些都磨灭不了。东北那疙瘩,漫长的冬天气候恶劣,知青的生活艰苦的,物质是贫乏的,精神生活是匮乏的,子蕴以及她的弟弟,她的D整整在那里生活了十年,这十年,18、9岁到28、9岁,人生最美好最壮丽的一段珍贵年华,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希望,谁也设想不出有回城的那一天,那是怎样的无望和无助啊。但是子蕴不怨天尤人,不顾影自怜,而是充满了乐观达观向上的情绪,一个昏天黑地的北大荒,生生让子蕴过得那样精彩,那样有滋有味,那样丰富多彩,甚至使我有和子蕴一起去兵团的冲动。我是回乡的知青,1968年知青下乡我回到了我父亲的老家,我下乡了4年,1972年当了工农兵大学生上了大学,在那一代人中我属于不幸中的幸运者,我的黑帮母亲被平反恢复了公职,我这黑五类子女才有了被推荐的机会,想想子蕴的十年,多么漫长呀。

    最羡慕子蕴的是她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疯狂的阶级斗争的时代,出身不好,黑五类,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人下人,而且斗争一场接一场,名目一个接一个地无限延续,反右派、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还不知后面有多少名堂,被扣上什么罪名,找一个黑五类子女,无异于自取灭亡——不但自己要背着罪恶的十字架,还会殃及九族,贻害子孙后代。因为子蕴的D出身不好这样的背景,这对年轻人的爱情异常艰难困苦,可以说是一场苦恋,而我从中也看到了这场爱情的至真至诚,它是火里练出来的真金,是冲破重重阴霾的朝阳,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辉煌。相比我自己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下乡期间我也曾有过一场初恋,因为一心只读圣贤书,初恋对我来说来的比较晚。那个他是我高中的同学,高中期间参了军,参军走后不久就给我写来了信,在那个比较封闭的年代,写信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有意思,我明白这层意思,我当时正准备上大学,所以对他没有任何意思,就没有回信,从此也就断了联系。后来他在部队提了干,知道我们都下乡插队去了,又给我写信,一开始我就先声明,我妈妈是黑五类,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前程,这一前提他要先考虑好,如果顾及个人前途,就不要交往,他当时表示不在乎,说相信我妈妈是好人,我们开始了恋爱。后来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部队来外调函对我政审,回函后他说部队不批准我们结合,一封绝交信我们就这样分手了。由此我对子蕴和D的爱情的理解更深刻,这样忠贞不渝拆不开打不散的爱情,实在是比金子还可贵呀。

 

     我是2013年3月注册文轩的,之前我一直很不厚道地只看不发言,不过读子蕴的文章和看别人发言还是深深感动着我,使我越来越想了解子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我这个“嘴急”的“吃货”等不及子蕴一集一集往上发文章,就上网搜并搜到了子蕴的新浪博客。哈!好吃的都在这儿呢。我不但读子蕴的博客,还通过子蕴的博客找到了更多的知青、子蕴的朋友以及和子蕴有关的人,包括子蕴的姐姐子娟的博客,并把这些博客纳入我的收藏夹,我成了他们众多人的“粉丝”,时不时打开看看,有没有更新,发生什么新鲜事儿了。这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精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司马兵冰,我的《海外文轩 》博友  曾任网络世界总编   此文写于美国休斯敦






天地一弘 (2014-03-14 00:59:23)

谢谢司马姐姐的分享!

深切感到:知青是中国的一种酷刑,人性的炼狱,感动子蕴姐的勇气、力量和对未来的爱与关注,历史不能重复,活着,需要快乐!快乐,很难得,尤其在知青时代。

在姥姥的乡下,也曾见过4天的知青们生活,一群城里来的青春男女,蜗居简陋的农家,实乃人生最大的不幸。

司马冰 (2014-03-14 02:26:02)

一起谢谢子蕴分享的书吧,我理解能写出来是多么的不易。

予微 (2014-03-14 03:19:11)

小时候随我姨妈去知青点住过好长时间,家人朋友中家家户户都有知青,深深体会知青的苦,精神上的苦闷,生活上的艰苦,回城后的痛苦,现在被迫下岗的愁苦!

如我以前在子蕴姐文章后留言,能像子蕴姐那样,把苦涩经历写出来,但字里行间,却仍流露美和善的,实在凤毛麟角!

梅子 (2014-03-14 04:34:58)

吃笔杆子过来的人写出的文章是不一般,有血有肉!

那种共鸣与理解是建立在共同经历了血泪苦难的基础上的,并非如物理实验里发出的声音那么简单!

雨林 (2014-03-14 11:28:53)

冰姐的文章写得真好! 我已经写了短信给子蘊姐请她给你正名。 看来, 如果文轩来个马大哈比赛,我要屈居亚军啦。Smile

子蕴 (2014-03-14 13:10:22)

马大哈冠军杯绝对是我的,只送书一件事已闹出不少笑话,把男的写成女士,胡乱给人家改名换姓,让得到赠书的人,哭笑不得……我赶紧去改,新浪网也得改啊啊啊,哈哈哈。周末快乐!

司马冰 (2014-03-14 13:21:29)

梅子姐过奖了,有过切肤之痛,就有更多理解和共鸣,我们都一样。

阿朵 (2014-03-15 02:56:52)

冰姐,梅子,子蕴,三姐妹文章写得都好!!

司马冰 (2014-03-15 15:49:51)

谢谢阿朵,我们三个同时代人,三个老太太,在这儿可都是老大姐了。

子蕴 (2014-03-17 12:26:59)

在此谢谢司马、梅子二位知音,也谢谢文轩的诸位朋友,我们写了,有人看,有年青人看,且有反响,真是非常高兴,等着我再发几篇不同年龄段人写的书评,相信会引起共鸣。

司马和梅子为我争足了面子,因为发了那么多篇,居然没有女士写的,这回司马和梅子一出手就不同凡响,让我好生得意。不仅是女士,还是文轩的女士,了不得呀!

杏子花开 (2014-08-13 12:25:20)

感动。虽然我不曾经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您们的故事,很敬佩您们坚强的意志,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子蕴 (2014-08-21 13:18:23)

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