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 缺愦

今天,2月20日,是我的高中同学张新民追悼仪式之日。因无法临场送别,我也在此表达沉痛哀思。

张新民是我高中同学。记忆中没有同班过。去年夏天奎屯同学三十年聚会,他也来参加了。

那天下午,我正大厅准备上场主持的台词,周围是喧闹的音乐和人声,气氛格外热烈。这时,一位男生来到我身边,与我握手寒暄。他不自然地笑着,头已谢顶,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人也是极普通的中年男人。

我听他隐隐约约告诉我,他儿子九月要赴美留学,可是他对美国不了解,对儿子选择的学校有疑问,也不放心儿子所读的专业,等等。他啰啰唆唆在那里说,我心思 却在修改的稿子上,只有片言只语飞进了耳朵,心思根本没在他的话题上。等他殷切等我回答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男生的疏忽。我只得草草说:“你看我现在 正忙着,等聚会结束后,我们再找时间聊你儿子是事,好吗?”他说好的,就坐回到了座位上。

记得他退回座位上时,我注意看了一下这位男生的背影,不知为何,心里有些酸楚,他令我想到了朱自清的那篇《背影》。

聚会结束直到最后道别,这个男生都没再来找过我,而我,也渐渐淡忘了这位同学的脸,甚至,忘记了他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这次聚会。

没想到,这次相聚却成为天人永诀。前几天,在QQ班群的同学热议中,我才知道,这位因急性心肌梗死的男生,正是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张新民同学,死时,他还未满四十八岁。他那如愿于去年九月赴美留学的儿子,此时,正在飞往回家的路途上。

在追思张新民同学时,我曾与他短暂交谈的那一幕,却好似电影回放,不但抹不去,反而越发清晰地涌入脑海:他最关心儿子的问题就是,就读的这个专业在美国是不是热门,毕业后是否能顺利找到工作。

我出国多年,对那个国度有一定的了解,也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但并不代表我对那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就好像你生活在这个城市一辈子,也未必了解这座城 市,道理是一样的。张新民同学来问我,无非是对我有一份本能的信任,而把我当作了一份了解那方土地的一个窗口。还有,就是因为,我们曾经同学一场。对于从 我口中说出的,他认为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参考的。说真心话,我对这样的误解早已不做辩驳。我能做到的,就是在尽可能了解的范畴内,实事求是。因为我懂得什 么是天下父母心。

张新民中年早逝,上有一对要赡养的年迈父母,下有一个要接济的失业妹妹,还要供养一个出国留学的唯一的儿子,正是我们中年人超负荷的最艰难的时段。这时撒手人寰,驾鹤西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我和我的同学一样,一方面哀悼逝者安息,一路走好,另一方面也祈祷张新民父母节哀顺变,多保重自己身体。

我们更祈愿,他的儿子能在家庭骤变中成长起来,成为这个家庭不负众望的栋梁之材,更不要辜负你父亲的殷切希望 - 学业有成。






天地一弘 (2014-02-21 12:29:20)

祝愿孩子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