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第一场和我的演讲
第一天下午有四个分坛,讨论的题目分别是:“一带一路”和华文文学的融合发展;孙中山与华侨华人文化;经典生成与文本解读;海内外华文文学的比较。
我的演讲稿是“文化融合、生命的体验与海外华文文学”,好像跟上面四个主题都对不上号,查了下会议厅的名字和我的名字,我觉得应该是在第一个会议厅。走进去,听到有人在讲“一带一路”,老实说我开始都搞不清什么意思?听了一会儿,终于明白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但越听越觉得跟我要讲的主题没有关系。我想我肯定走错会议厅了,仔细再查会议日程表,又好像应该去第二会议厅,那里正在讲孙中山与华侨华人文化,台上旧金山来的女士正在说孙中山的事迹,我想惨了惨啦,难道我准备错讲题了?!我的讲稿里完全没有孙中山的事,这可如何是好?
直到旧金山的女作家吕红走上台,我才稍微放宽了心,因为她讲的主题与我的只有一字之差,她也在这个讲厅讲,那我就没走错地方。我开始还担心我们俩的讲题几乎一模一样,内容上会不会也相似?但随着吕红大力地宣传她主编的《红衫林》杂志,我反而安心了,不会重叠了,内容上是肯定不会的。
我的演讲,前两天我也整理了出来,我改了大题目为《海外(北美)华文文学浅谈》,(这里是链接,点击可读原文:海外(北美)华文文学及现状浅谈...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会议上的发言)。
因为每位演讲者只给八分钟,我尽量以最快的语速说着我准备的内容,还是在讲了三分之二的内容时被告知时间到了,我只好把结尾的总结大致说了一下,就匆匆结束了。
那天在第二讲坛里的演讲,我听到加拿大作家郑南川讲的“浅谈海外移民作家的‘类别’划分以及写作的‘特征’",他的讲题与我的不同,可是在很多观念上,尤其是在针对国内文学评论家们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认知上,我们却是惊人的相似。私下,我也跟他说了这点,也许我们这种生活在海外有些年头的华裔,在写作的内容上更能接近海外的生活,容纳多元素的文化,而不是单单靠写记忆中的中国人生活。
在隔天大会闭幕式前的总汇报里,第二论坛的汇报人来自厦门大学台湾文学院文学所的年轻的张羽,不仅总结得很到位,而且她抓拍到了几乎所有第二讲坛演讲人的精彩镜头,令我也有了自己可以永久留存的几张演讲图像,弥补了不能给自己演讲拍照片的遗憾,在这里,也谢谢她。
待续
点击可阅读:
如玉 (2016-12-07 09:21:20) |
海云这张照片很漂亮,重又读了一遍你那个发言稿,很受益,谢谢。 |